黎巴嫩,為何會從從“東方瑞士”到“歐洲垃圾場”?

【環球時報駐德國、埃及、法國特約特派記者 青木 黃培昭 劉玲玲】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大爆炸震驚世界,目前事故原因指向在該港口倉庫存放6年的2750噸危險化學品硝酸銨。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黎巴嫩早已被當成“歐洲有毒物品的垃圾場”。

貝魯特爆炸案可歸因於對危險物品的疏忽處理,該案讓人想起30多年前的義大利有毒廢物醜聞。 據德國《法蘭克福匯報》5日報道,這類事件的背景是黎巴嫩民兵力量透過儲存有毒廢物來賺錢,而歐洲企業參與其中。報道稱,1995年,“綠色和平組織”發現,有捷克貨輪在1987年9月至1988年6月從義大利將1.6萬桶高毒工業廢料運到貝魯特。後來,6000桶被送回義大利,但剩餘1萬桶被移走或埋在黎巴嫩山區。該組織在貝魯特社群發現數千有毒廢物桶後還警告說,這是“生態定時炸彈”。

另據“中東眼”法文版披露,當年,義大利方面將那批有毒廢料運到貝魯特港,是獲得了對當地有控制權的黎巴嫩武裝組織的允許,該組織收到2000萬歐元的報酬。後來,黎巴嫩衛生部長召集專家調查,發現大多數有毒廢物已被焚燒或傾倒在公共垃圾場。

這或許只是冰山一角。德國新聞電視臺6日稱,可以肯定的是,黎巴嫩一直未嚴厲拒絕有毒垃圾。1994年,在那裡曾發現從德國、義大利、比利時等歐洲國家進口的有毒廢料桶。而在戰爭衝突期間,黎巴嫩沿海和內陸的垃圾填埋場不斷增加。目前,仍有歐洲國家偷偷將有毒垃圾運到黎巴嫩,因為這裡比東亞、東南亞更近更方便。

2015年,由於城市垃圾堆積,黎巴嫩爆發過“垃圾危機”。危機引發一場名為“你真臭”的運動,一個社會團體組織召集成千上萬的黎巴嫩人,要求政府下臺,抗議最終演變為暴力衝突。

類似垃圾問題並非孤例。黎巴嫩第三大城市西頓港,有居民約25萬,多年來一直被垃圾問題困擾。當地媒體報道說,早在2000年,西頓的垃圾就堆積如山。約3公頃的固廢垃圾破壞了海岸線的動植物生態,空氣和土地也被汙染。2013年,當地實施固廢分類、處理和回收,但執行並不到位。

這一切都與黎巴嫩的衰落和混亂狀況有關。《環球時報》記者曾多次赴黎巴嫩採訪,看到那裡景色秀麗、環境優美,尤其是自然保護區,使人流連忘返——要知道,黎巴嫩曾被譽為“東方瑞士”,憑藉位於地中海沿岸的有利位置獲得繁榮發展。但它的“黃金時代”早已遠去,如今是中東衝突的樣板——總人口約600萬,卻擁有18個官方承認的宗教族群,宗教派系和政治黨派山頭林立。“過去數年,政治分裂、經濟動盪、公共服務崩潰,黎巴嫩早已不復‘東方小巴黎’模樣。”法國《西南報》寫道。

眼下的黎巴嫩,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陷於困境,社會矛盾突出,此次貝魯特爆炸案讓它在各種“舊傷”之上又添“新痛”。西方媒體紛紛指責黎巴嫩國內的治理問題,比如稱爆炸案背後是該國政府的無能,其國家公共服務體系已陷入困境;有媒體提到黎巴嫩“教派權力、政治裙帶網路和政治利益交換”等問題。“為何在這樣一個重要而敏感的地方儲存硝酸銨6年?完全是因為我們國家充滿了腐敗。”法國一家媒體網站援引一名黎巴嫩人的話說。

不過,有分析提醒說,歐洲應該負起責任,不能一邊批評黎巴嫩,一邊往這個中東小國運送有毒垃圾。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86 字。

轉載請註明: 黎巴嫩,為何會從從“東方瑞士”到“歐洲垃圾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