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的江門中微子實驗專案建設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劉大偉 攝
新華社廣州7月17日電(記者周強、徐弘毅)浙江提出實施數字產業“百千萬”計劃,山東提出年內新開通5G基站4萬個,安徽合肥市將加大5G在工業網際網路等領域應用並擴大上下游產業鏈……今年上半年,中國多地公佈重大專案投資計劃,涉及數十萬億元額度,其中“新基建”頻頻發力。
作為未來高質量發展“補短板”的支撐,“新基建”涵蓋5G網路、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等多個領域。發展機遇當前,“新基建”正在成為投資建設的熱點。
中鐵四局工程師耿海波在贛深鐵路五標段無砟軌道試驗段操作無砟軌道承載臺檢測機器人對承載臺進行檢測。新華社記者劉大偉 攝
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表示,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資訊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方面。“下一步將研究出臺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的有關指導意見,以提高新型基礎設施的長期供給質量和效率為重點,修訂完善有利於新興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准入規則,並抓好專案建設。”
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預計,到2025年中國5G網路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未來5年工業企業開展網路化改造投資規模有望達到5000億元。5G網路建設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超過3.5萬億元。
以重慶市為例,2019年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6%和11.6%,積體電路、3D印表機裝置、衛星導航定位接收機、液晶顯示屏、電子元件、平板電腦等新興產業增長均好於傳統產業。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一些地方得益於數字化建設起步早、應用廣,在科學防疫、復工復產、便民利企方面掌握主動,凸顯“得數字化者得先機”。
廣州市發改委副主任陳建榮表示,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其更大的功效在於帶動配套產業經濟發展,建議增強前瞻性,注重上下游配套產業鏈建設,推進成果轉化應用;支援傳統產業實現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轉型,同時用產業經濟反哺“新基建”,實現“新基建”與產業經濟的良性互動,發揮“新基建”的“乘數效應”和“裂變”功能。
廣州南沙港鐵路跨西江斜拉橋主塔封頂施工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劉大偉 攝
“新基建”“擴乘數”的同時,傳統基建仍是“穩投資”主力。被視為基建“晴雨表”的挖掘機,6月銷量增逾六成。此外,水泥出貨率環比回升、6月社會融資增量超預期等資訊也均表明逆週期調節下傳統基建開始發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蘇偉介紹,今年及後續將安排建設150項重大水利工程,建成後預計可新增防洪庫容約90億立方米,治理河道長度約2950公里,新增灌溉面積2800萬畝,增加年供水能力約420億立方米。工程匡算總投資約1.29萬億元,能夠帶動直接和間接投資約6.6萬億元,年均新增就業崗位約80萬個。截至目前,國家發改委已累計下達2020年度重大水利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528億元。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下降3.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3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和社會領域投資回升。
中鐵上海工程局建設人員在深圳前海進行市政專案施工。新華社記者劉大偉 攝
專家表示,基建投資“新”“老”並存的格局反映了中國經濟韌性十足,政策迴旋空間大。“中國基礎設施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說,一方面是傳統基礎設施短板補缺,一方面是以資訊基礎設施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的崛起。“新基建”從今年開始可望呈現持續性的跳躍式增長。
“‘新基建’有助於穩增長、穩就業,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長期競爭力。”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表示,“要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