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離不開基層監督的“保駕護航”。不正之風和“微腐敗”發生在群眾身邊,雖然犯案人員職務不高,涉案金額不大,有時只是收一條煙、蹭一頓飯、拿一兩千塊錢,但會影響惠民惠農政策的公平落實,群眾感受極為強烈,所以,還需要在打通基層監督“最後一公里”上下狠勁、出真招、見實效,讓不正之風和“微腐敗”無處可藏。
統好力量是前提。隨著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向基層延伸,村(社群)監督力量不足、單兵作戰的問題逐漸凸顯,基層監督“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也是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高發”“頻發”的根源之一。加強基層監督力量配備是順勢而為,要選優配強村(社群)紀委班子,依法推選紀委書記擔任村(居)務監督委員會主任,從政治素質高、善於做群眾工作的黨員中選聘一批廉情監督員,加快構建高效完備的組織體系,只有把組織體系健全,才能發揮出基層監督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
把好重點是關鍵。村(社群)監督人員有的是“新兵”,還有一部分是“熟臉”,不會履職、不願履職的問題難以避免。方向清楚,才能幹得明白,要樹牢系統思維、做好頂層設計,圍繞“三資”管理、“三務”公開、惠民惠農政策等下沉權力,全盤梳理、全面彙總,結合區域實際制定村(社群)小微權力清單,讓權力執行清單化、規範化。履職好不好、監督怎麼樣,群眾最有“發言權”,還要聚焦群眾的感受度和滿意度,科學制定評價清單,評價結果嚴格與監督人員年度考核、評先選優“掛鉤”。
用好方法是保障。方法不對、努力白費,方法找對、事半功倍,面對基層監督的新形勢、新情況,如果還是穿“新鞋”走“老路”,靠傳統方式開展監督,那麼只能是“吃力不討好”。要為基層監督裝上“智慧大腦”,搭建資訊化監督平臺,推動紀律、巡察等各項監督貫通融合,創新掃碼評價、隨手抓拍等監督方式,徹底打破傳統監督的時間侷限和空間障礙。對於收集的問題線索和意見建議,全部納入“臺賬管理”,以“釘釘子”精神抓好督促整改,確保整改一個問題、就規範一類問題、就完善系列制度。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監督關係著一個地方的黨風、政風和民風,關係著國家治理的根基,來不得半點形式和虛假,只有織密打牢基層監督的“籠子”,讓權力不再任性、讓服務沒有距離,才能讓群眾在全面從嚴治黨中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