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外媒刊文:不應將氣候變化責任歸咎中國

由 鍾離綺琴 釋出於 綜合

“事實核查:中國對氣候變化究竟負有多大責任?”,德國之聲11月2日以此為題刊發文章。文章表示,很多人認為中國對氣候變化負有巨大責任。但若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問題並不那麼簡單。淨排放量本身並不足以將氣候變化歸咎於中國。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給出另一幅影象

文章提到,為得到不同認知,不妨看一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將2019年全球碳專案資料和牛津大學"我們的資料世界 "(Our World in Data)網站資料結合起來看,眾多加勒比島國和海灣國家居前。美國排名第14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16噸。中國的人均排放量為7.1噸,還不到這個數字的一半,排名第48位。

“但這也只是一個縮影。”文章稱,涉及二氧化碳,重要的是需要知道,從人類角度看,這種氣體可在大氣中殘留極久。德國聯邦環境局稱,整個分解過程長達數十萬年。海洋、森林可相當迅速吸收部分氣體。但根據國際研究專案 "全球碳預算"(Global Carbon Budget),自1850年以來,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有40%留在了大氣中。挪威氣候研究機構CICERO的科學家安德魯(Robbie Andrew)是該研究專案的參與者之一。

•歷史上的排放是決定性的

文章稱,在專家們看來,要了解人為氣候變化的原因,重要的是研究歷史上的排放。很明顯,儘管截至2019年,中國是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但自1750年以來,其排放總量是2200億噸,僅是美國(4100億噸)的一半多一點。德國的歷史排放量為920億噸,排名第四,僅次於俄羅斯,高於英國。

安德魯說,中國很晚才開始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或者,用科學家的另一句話來說就是:“所以,事實上,中國不是這個問題的始作俑者。”

•生產者和消費者

安德魯也提到,還有一點,在標準統計中被忽略了,但它對責任問題很重要。想一想,人們所用的物品中,有多少貼有“中國製造”的標籤?電熱水壺?花園裡的塑膠椅子?膝上型電腦?即使使用該產品的是你們,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便該由中國、而非你們國家負責?迄今,統計資料通常基於生產者原則而非消費者原則製出。

文章稱,全球化的一部分是:尤其是北半球國家將生產過程外包出去。一旦將這一點計入在內,人們得到的便是另一幅影象。

正如安德魯所解釋的那樣,對中國來說,就在不到15年前,這種影響甚至更大。在2000年代中期,出口商品約佔中國排放量的五分之一。但安德魯預計,這一現象的重要性未來將持續減少,因為,“中國經濟中為出口而生產的份額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小。”

文章稱,非營利環境組織“保護國際”專家拉格夫總結說,“我們的確不能把責任都歸咎於中國”。她還表示,在與氣候變暖鬥爭中,中國在適度責任分擔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