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天津9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陳老師,祝您節日快樂!我們在湖北省博物館見到了您的父親陳潭秋烈士親筆家書原件,現在我們製作了這封信的複製品,把它獻給您!”
教師節到來之際,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行穩致遠”暑期社會實踐隊師生一行來到中共一大代表陳潭秋烈士之子、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志遠家中,為他獻上了一份特殊的禮物。
88歲的陳志遠老人接過這封“家書”摩挲著、輕輕地吟哦著。他說,“我始終是萍蹤浪跡、行止不定的人,幾年來為生活南北賓士,今天不知明天在哪裡,這樣的生活,小孩子終成大累……”老人顫巍巍的指尖劃過的每一個文字,其實早已深深鐫刻在他心上。
這封家書由陳潭秋烈士寫於1933年2月,原件現儲存在湖北省博物館,為紅色一級文物。1933年年初,組織決定讓陳潭秋及妻子徐全直到中央蘇區工作,而此時徐全直即將臨產,不便轉移,腹中的孩子就是陳志遠。1933年4月,陳志遠在上海出生,僅兩個多月後,母親即被國民黨當局抓捕入獄,次年2月在南京雨花臺犧牲。陳志遠10歲那年,父親陳潭秋在新疆被捕,在獄中堅貞不屈,英勇就義。
“我一生未曾與父親相見,在我母親的懷抱中也僅有2個月零18天,但我從小就知道他們是共產黨員,他們很了不起……”老人講到此處,聲音微微顫抖,在場師生也紅了眼眶……
2019級南開大學本科生劉鑫瑩感動不已,她認為“這是一種偉大的‘捨棄’!”在暑期社會實踐之前,她已在《陳潭秋文集》中反覆讀過這封家書,但看到原件時,依然很震撼。為人民服務的決心和信念愈發堅定,不久前,她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正是無數革命先烈捨棄了‘小我’,才解放了億萬人民大眾,才鑄就了今日之壯美河山、今日之錦繡中國!”2019級本科生羅梓月在實踐結束後加入了“史於南開”宣講團,把陳潭秋烈士的事蹟寫成宣講稿,在學院團課、新生黨員“第一課”中一遍遍宣講,很多同學聽了她的講述都流下感動的眼淚。
和她們一樣,實踐隊的年輕人們都有著各自的感觸,他們自發編寫了一部以陳潭秋烈士英雄事蹟的原創話劇,發揚南開話劇傳統,弘揚烈士精神。話劇取名為《一潭秋水澄天下》。
還有的實踐隊成員發揮專業特色,整合一手採訪資料,在此前對陳志遠教授訪談的基礎上,在赴湖北武漢、黃岡實踐的過程中對陳志遠教授的學生、武漢紡織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劉燕,湖北省博物館黨委書記萬文全,陳潭秋故居紀念館館長丁本洲等人進行訪談,形成一篇口述史報告,透過學術角度解析解剖陳潭秋烈士,希望能使烈士形象更加深入立體,更好地感悟繼承發揚烈士精神。
“青年是黨和國家的未來,黨和國家都十分重視青年的成長和發展。”陳志遠聽了同學們的彙報,他深情地叮囑大家,作為一名青年學子,大家要朝氣蓬勃,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不斷增強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做到不辜負黨和國家的培養。
歷史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張堯說,這份特殊的教師節禮物,見證了紅色基因的代代傳承,是當代青年學子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