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路橋到鐵路 憑實力“乘風破浪”

濰萊高鐵專案日前已進入聯調聯試階段,在聯調聯試驗收的前一天,中建鐵投路橋公司濰萊高鐵專案經理王祥國坐不住了。早晨7點,他就沿著高鐵線徒步視察,不知不覺就走完了15公里。突然,腿部感到不適,經檢查,腿傷再度復發,他只能再次拾起柺杖。

說起王祥國的柺杖,還得回到2018年初春的那個早晨。那時,天氣還沒有完全回暖,中建鐵投路橋公司濰萊高鐵專案的施工現場早已一派奮臂揮汗、熱火朝天的景象。工人戴著鮮亮的安全帽,井然有序地穿梭在工地上,在這眾人中,有一個身影很是顯眼。不高的個頭、拄著一副柺杖、皮膚黝黑的王祥國在現場仔細檢查著每一道工序。

“他的腿不小心受了傷,濰萊高鐵開工時,還沒好利索。拄著柺杖,王祥國就上了場。若是常人,腿腳不方便就儘量減少活動,但王祥國沒有。他天天到現場,成了濰萊鐵路施工一線上一道別致的風景,現場工人都笑稱他是‘鐵柺經理’。”中建鐵投路橋公司濰萊高鐵專案綜合管理部部長王東說道。

一開始聽到這個稱呼時,王祥國感覺有趣,但緊接著就緊蹙眉頭。“別人看見我這個拄拐的經理,肯定會對我們集團實力心生懷疑。”王祥國琢磨:濰萊高鐵專案是中建鐵路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後承接的首個鐵路施工專案,更是中鐵建投路橋公司承建的第一個與鐵路相關的工程,本身在高鐵建設上就缺乏經驗,在形象上更不能被人取笑。“以後不用柺杖了!我自己能走。”進場一個月後,那副柺杖就被王祥國棄用了。

其實,對於當時的王祥國來說,棄拐不是難題,真正的難題是工程建設。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有著18年路橋建設經驗的他,上場前信心滿滿。但真正上場後,他心裡開始發怵。

“鐵路和公路在規範和術語方面有很多不同,用老路橋人的慣性思維去做鐵路,是行不通的。”比如一個簡單的術語“工裝”,對於公路人來說,可能就是穿的衣服,但是對於鐵路而言,“工裝”就是工作裝備。

接下來,王祥國就帶著自己年輕的團隊,開始了瘋狂充電。他不斷請相關專家來授課,還虛心前往其他專案部觀摩。除此之外,制訂學習計劃,帶領專案部人員工作之餘集中學習。

機器轟鳴的現場、凌晨一點的辦公桌上,都能看到他們“奮戰”的身影。邊幹邊學,王祥國帶領專案部從“鐵路小白”不斷進階。兩年間斬獲8項專利,發表10篇論文,2019年獲國家優路杯BIM技術大賽銅獎,《高速鐵路主跨144m簡支拱橋綜合施工技術研究》成果更是作為國內首創,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相比於路橋來說,高鐵施工最難的部分是無砟軌道。”今年元月,王祥國帶領專案部開始施工,但對具體的施工要求、工序銜接仍處於摸索階段。後來,他組織技術人員去其他標段實地學習,瞭解冬季施工的注意事項,最終確保混凝土施工效能、養護環境及無砟軌道的施工精度。無砟軌道的計劃建設工期是9個月,他們卻用了不到3個月時間,道岔完工也提前了5天。

現在,王祥國的柺杖已經不會再影響這個團隊的形象,穿越平度市恢宏的濰萊高鐵,是他們實力的最好證明。

來源:大眾日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15 字。

轉載請註明: 從路橋到鐵路 憑實力“乘風破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