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每日新聞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戶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對於中華民族而言,提到月餅就會很自然而然的想到中秋佳節,反過來,提到中秋佳節也會在第一時間想到的也是月餅。那麼,月餅和中秋佳節這對組合是從何而來的呢?是先有月餅?還是先有中秋節的呢?
若論先後順序,中秋節出現的時間可比月餅早多了,據《周禮》記載,早在商周時期,中華民族便有了中秋賞月的傳統。那麼大家一定很好奇,為什麼祖先們為什麼要選擇在中秋這天一起賞月呢?原因其實並不複雜,不過由於與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差異較大的原因,如今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們大多已不大能理解。原因是這樣的:在古代農耕社會,中秋前後也正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收穫和耕種的季節。為了防止自家田地裡等待收穫的糧食被盜,所以在中秋前後,尤其是在夜裡,家家戶戶都會派人守候在自己田頭,確保糧食順利收穫。因此,在中秋前後的夜晚,在皎潔月光照耀下的田間地頭,便成了鄉里鄉親們的聚集地。漫漫長夜,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又因為古代農業勞動相當消耗體力,為了給鼓舞和犒勞青壯年們堅持下去,所以就在最忙最累的收穫結束之後新一茬兒的糧食播種之前,舉行大型的祭拜活動,在鼓舞士氣的同時,也期待下一個豐收的到來。當然了,依然少不了能將青壯年們身上的勞累一掃而光的吃吃喝喝、說說笑笑等喜聞樂見的活動了。
那麼月餅是何時加入中秋活動當中的呢?這還要從絲綢之路說起。據說,月餅起源於西域,最初叫胡餅,是一種用麵糰包裹住乾果的食品(每次想到這個,我都會聯想到,漢人用麵包蔬菜或肉餡做成了包子,那麼月餅是不是就是西域民族的包子呢?)。後來,由於絲綢之路商旅來往頻繁,胡餅漸漸被傳入了中原。但由於在中原地區,胡餅製作比較複雜和昂貴,遠沒有製作包子方便,所以胡餅在傳入中原後相當一段時間是作為宮廷食品而存在。直到經過唐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才使得胡餅得以進入千家萬戶。而此時的胡餅已改了名字叫做月餅。而為它改名的人據說正是被亞洲諸國尊稱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
因為在某一年的中秋典禮上,唐太宗吃到西域使臣敬上的胡餅,覺得口感酥脆,清香甘甜,便問敬獻胡餅的使臣叫什麼名字?使臣答曰叫胡餅。抬頭看到當空皓月的唐太宗覺得以胡虜命名不雅,於是思忖片刻對使臣說:今天是中秋佳節,不妨就將此物改名為月餅吧!從此,月餅變正式進入了中秋佳節的選單當中。在上行下效的社會風尚的推動下,逐漸走進了千家萬戶。不過,由於其製作仍是比較複雜,售價較為昂貴,所以也只是出現在中秋佳節的選單上,而少有向登上其他節慶的餐桌(注:也有胡餅改名月餅是由於李世民的父親唐高祖李淵之說)。
不過在我看來這很有可能是西域民族為了推廣胡餅而做的一個宣傳,胡餅商人不僅給李淵敬獻過月餅,當然也給李世民敬獻過月餅,甚至還有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則天女皇……直到把胡餅變成了中秋典禮上的必備之物。當然了,這屬於我一家之言,毋須較真。此後,又因為其形似圓月,又被後人賦予了寓意家人團圓的美好寓意,期望在中秋這一天家人團聚。從此,中秋和月餅便由於這段不解之緣相伴至今。不同的是,今天不必非得等到中秋才行,尋常也吃得到。
錢江晚報9月20日訊息,近日,有網友微博爆料:溫州樂清市某中學的食堂,將一些中秋假期前已冰凍的菜,加熱後賣給學生當中餐。
無圖無真相,微博上還附了張圖,菜的表面貌似還覆了層冰霜,“這樣冷凍的菜給學生吃,真的安全嗎?吃了沒有問題嗎?”該網友質疑。
9月19日,錢江晚報記者對此事進行了瞭解,學校方面表示,發生這樣的事純屬偶然,目前已積極作出整改。
學校食堂被曝光,冰凍的食物加熱後準備賣給學生。
家長爆料:
學校食堂中餐,是幾天前做好冰著的
錢江晚報記者瞭解到,事發學校是樂清精益中學,位於樂清柳市鎮,是一所溫州市民辦重點中學,在校學生為高中段,全校目前共有1200多名學生。
9月19日,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學生家長向記者陳述了事發經過:
9月17日,學校提早結束了中秋假期,開始正常上課。
上午10點多,學校食堂剛開始準備午飯,就看見食堂工作人員從冷凍室裡拿出一些半熟的菜,包括青椒胡蘿蔔炒雞塊、香腸炒青椒等,此外還有一些已切塊的蔬菜。
工作人員要把這些食物直接加熱,然後在食堂裡賣給學生當午餐。一位家長髮現後,立即上前制止,並拍下了照片。
事發後,學校相關負責人立即趕到現場,將食物倒進了垃圾桶。
第二天,得知此事的20多名家長代表再次找到學校,要求審查這件事。與此同時,有家長將這件事通報給了當地的相關部門,並將事發時的照片傳上了網路。
校方:
工作人員違規操作,食物並沒有賣給學生
給學生吃的,真是冰凍後的食物?
9月19日,錢江晚報記者聯絡上了學校校長陳餘曹。陳校長表示,事情發生是由於學校剛開學,各項事務繁多,導致食堂管理不善,食堂工作人員違規操作。目前,學校方面正在對事件進行調查。
“慶幸的是能及時發現,並當場處理了冰凍食物,並未售賣給學生。”陳校長表示,目前,學校已更換了食堂負責人,併成立了專門調查小組調查此事,杜絕此類事件再度發生。
陳校長告訴錢江晚報記者,學校一直都十分重視學生的食品安全問題,“學校也是第一次發生這種情況。”
截至記者發稿時,學校方面正積極和家長代表進行溝通協商。
相關部門:
對學校食堂查封,督促其定期整改
錢江晚報記者就此事聯絡了樂清市教育局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在得知事情後,他們已經第一時間趕到學校,並對事情進行了調查。
樂清市教育局表示,事發後,學校方面及時作出了處理,這些冰凍食物,沒有售賣給學生,並沒有對學生造成實質影響。
此外,樂清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目前已暫時對學校食堂進行查封,並要求學校方面定期整改。
(原題為《溫州一中學食堂將中秋前弄好的菜加熱後賣學生》)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澎頭梔子”:習以為常了
網友“12356”:哦呵?你自己願意吃沒關係,但餐廳拿風險賣給孩子明顯不合格。請問你是來引導輿論的嗎?
網友“Poter”:中學時候,宮保雞丁裡邊的黃瓜,週一一個顏色,週二的兩個不同顏色,週三的三個顏色,,,,週五的都有黑色的了,,,
網友“奴”:冷凍兩三夜的你吃不吃?
網友“王一”:我以為學校都是這樣的...原來是不允許的啊
網友“秋波小憩”:你家沒用過冰箱?隔夜的菜就毒死人了?
網友“秋波小憩”:哎還是現在的學生水平高,當年水煮菜也沒得吃,更何談衛生標準,冰凍的菜而已,好像我們一夜間進入發達國家了,都不吃隔夜飯了,讓邊遠地區的孩子飯都是自己煮的,怎麼活?
網友“石家莊趙子龍”:不就是冰凍嗎,沒蟲就不錯了
網友“御羽傾城”:隔夜的好吧,這很過分啊。
網友“David..”:冰凍半成品有什麼問題?又不是冰凍的剩菜。凍魚片凍肉塊凍蝦凍菜都是半成品。
網友“銀河一哥哥”:冰凍的食物有什麼問題??
網友“御羽傾城”:隔夜的好吧,這很過分啊。
網友“秋波小憩”:你家沒用過冰箱?隔夜的菜就毒死人了?
網友“御羽傾城”:隔夜的好吧,這很過分啊。
(1970-01-01)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到了,大家可能早已開始享用美味的月餅,可中秋節為什麼非要吃月餅?其中流傳甚廣的一種說法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源於漢人所謂“八月十五殺韃子”。
劉伯溫策劃漢人抗蒙起義?
傳說元朝蒙古貴族統治中國的時候,對漢族和其它兄弟民族進行了殘酷的鎮壓,並且把漢族看作是最卑賤的奴隸,每個漢人家裡都住著一個蒙古兵,以監視漢人。人們稱這個蒙古兵為“家韃子”。他們無惡不作,百般欺壓漢人,不允許漢人有任何自由。百姓十分仇視蒙古統治者和“家韃子”,決定奮起反抗。
可這是不能走漏半點風聲的大事,怎麼暗自串聯呢?有個聰明人想到了一個辦法,在賣的麵餅裡夾上一個紙條,號召人們八月十五這天一起動手殺韃子。讓人們吃餅時看見這個紙條。這辦法果然不錯,把號召起義的訊息傳遍四面八方,許多得到訊息的人家都按時動手殺了韃子。此事釀成起義,終於推翻了蒙古統治者。後來,人們便在八月十五這天吃月餅表示紀念。(黃葉《八月十五吃月餅的來歷》,收黃泊滄編《節日的傳說》)
上述這個故事來基本上可以代表“八月十五殺韃子”的主流敘述。“八月十五殺韃子”,又稱“月圓殺韃”。“韃子”這個詞源出“韃靼”,原為北方遊牧民族的一支,隋唐崛起,與契丹及蒙古族爭雄,後為成吉思汗征服,宋元人泛稱蒙古各部為韃靼,明人也以此稱呼元亡後的蒙古人,而“韃子”則是近代以來漢人對蒙古人和滿洲人的統稱。
傳統上被漢人視為異族統治者的韃靼人
那麼故事中在背後策劃、煽動了這場起義的“聰明人”到底是誰?
後世普遍認為這個“聰明人”就是明朝開國功臣劉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劉伯溫。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帷幄輔佐、機密軍師,學富五車,精於謀略兵法,在元末征戰中屢建奇功。而在其他中國民間歷史傳說中,劉伯溫早已超凡入聖,成為“大神”級的人物。他不僅通曉天文歷算、占星看相、陰陽術數,而且寫了不少預言奇書,最有名的就是《燒餅歌》這部讖語之作。
“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在清朝誕生後,逐漸衍化出很多不同細節差異的版本。諸如有的說預謀時間在中秋之前,到中秋前夕舉義,有的則說策劃時間在中秋節、到除夕時起事;有的說策劃者是劉伯溫,有的說是張士誠等等,但根本的故事框架是不變的。直到民國以後,人們一提到中秋節,談起吃月餅的風俗掌故,還都會想起元朝末年八月十五的漢人起義。
劉伯溫像
如今在網路上,我們還經常可以看到這種說法:“蒙古人是不過中秋的,因為中秋和月餅是紀念朱元璋起義聯絡殺蒙古人的訊號。”而且言之鑿鑿,令人半信半疑。那麼,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真的導演過這場起義嗎?“八月十五殺韃子”究竟是虛構傳說還是歷史事實?要弄清這些問題,還得從故事誕生的時刻說起。
“八月十五殺韃子”並非信史
早在元明之際,已經有很多影射蒙古政權滅亡的民間讖謠見於私史雜著,例如權衡《庚申外史》、陶宗儀《輟耕錄》、葉子奇《草木子》乃至明初官修的《元史》等等。
在這些近代流傳的關於元末漢人起義的故事中,以“八月十五殺韃子”最為膾炙人口,但奇怪的是,它不僅不見於元代史志,而且在下至明清的文獻中也無記載。那麼它是從何而來?
根據已故美籍華人歷史學者陳學霖的考證,劉伯溫“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並非信史,無論說朱元璋領導起義,或劉伯溫策劃用月餅傳信、發動漢人在中秋節殺蒙古人都是編造出來的。元末民變起於以白蓮教之亂為基礎的紅巾軍起義,已是學界公認。
“月圓殺韃”的故事雛形,最早可能見於元初人徐大焯的《燼餘錄》,徐氏在這本書裡記述了蘇州吳縣在蒙元統治下遭受的殘暴對待,隨後經過民間的加工改造,包括把“大神”劉伯溫搬來當作起義的幕後策劃者,才變成了後來的樣子。
值得注意的是,徐氏雖是宋末元初的遺民,但他這本《燼餘錄》一直秘藏到清朝光緒年間方才刊印流通,所以可以推測這個故事大概到清末才從坊間口傳而出,並由不同地區的民間文藝家記錄下來,衍生出大同小異的流傳版本,並逐漸固化成為漢人抗蒙的集體記憶。
那麼一個普通的漢人反蒙故事,為何能在清末如此流行,乃至成為後來中秋節吃月餅的民俗起源?
這當然和清末“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民族主義政治宣傳密切相關。當時的反清會黨和革命志士為了推翻滿族人的統治,不惜利用同為異族統治的蒙古韃靼作為靶子,大肆編撰、傳播元末蒙古人欺壓漢人、漢人奮起抗蒙的故事,實則指桑罵槐、影射清朝、宣傳革命。
久而久之,杜撰的傳說終於沉澱為漢民族的歷史記憶,變成後世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甚至還被某些蒙古人信以為真,並複製為蒙文抄本,以訛傳訛。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為推翻清政府甚至直接模仿滿人口吻偽造文獻,例如《滅漢種策》。
蒙古族不過中秋節?
1949年後,在新時代的文藝和社會政策影響下,繼續沿用“殺韃子”這種有傷民族感情的說法未免不合時宜,因此在各類出版物中,“殺韃子”這個詞慢慢消失,同時像“起義革命”、“恢復大漢江山”這樣的說法也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反映民族平等、馬列主義的理念和詞彙,因此故事的主題也從漢人反對蒙古貴族統治的起義變成了民眾反抗蒙古奴隸主階級壓迫的鬥爭。
改革開放之後,政治“左傾”的階級鬥爭理念得到清理,此後的出版物在涉及這一故事時的意識形態話語就減少許多,例如1992年出版的《中華民俗源流整合·節日歲時卷》如此寫道:
中秋節傳到元朝末年。元朝統治者,對老百姓實行殘暴統治,那時,每十家人只能共享一把菜刀,還派一個蒙古族人監視,以防人們起來造反。眾百姓切齒痛恨極了,就利用過中秋節的機會,將造反時間、暗號寫成字條,夾在月餅裡,饋贈傳遞。大家知道了這回事,到八月十五晚上,爆竹一響,家家一齊動手,將那些元朝統治者殺了。不久,元朝被朱元璋率領明朝軍隊打敗了,元朝也就垮臺了。
由此可見,從晚清到現在,“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會被不同的話語和方式敘述,而我們對於中秋節吃月餅的民俗起源認知也就在這個過程中被建構起來。不過好在如今大多數人還是能夠分清傳說與歷史之間的差異,特別是有些蒙古族人也現身說法,在網上發表言論澄清事實——他們照樣過中秋、吃月餅。
蒙古族不過中秋節?吃月餅源於“八月十五殺韃子”?謠言可休矣。
如今不少網店還推出了號稱來自內蒙古的奶味月餅。
延伸閱讀:
陳學霖:《劉伯溫與“八月十五殺韃子”故事考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臺北)第46期,2004年。後收入氏著:《明初的人物、史事與傳說》,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Sodhuu”:蒙古人確實是不過中秋節的。
網友“北京市澎友”:這種歷史性“謠言”有妨礙民族團結之虞!
網友“steinbeck”:奶味月餅不錯
網友“北風之神”:當朝以前,漢人的識字率確實不高,但要說漢人都不識字,則純粹**,漢人的歷史是如何傳承下來的?說明太祖不識字也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太祖批閱的奏章不是沒有,東亞大陸,漢人的識字率一直以來都是最高的,話說,你是夷狄吧?
網友“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我對面的蒙古族姑娘說,她們家一直都過中秋。
網友“舒思慧”:文中已提到,這是部分蒙古族人受到誤導,以訛傳訛,是偽民俗!
網友“隔壁王大爺”:真的啊,我們公司裡有幾十位內蒙同事是從內蒙招的,他們說不過中秋節,也不接受節日祝福。所以我發朋友圈祝中秋節快樂,還特意迴避了他們。
網友“蔣雨吟”:那麼內蒙古過不過
網友“舒思慧”:真的假的?
網友“有風”:同問
網友“貓大哥”:祝各族朋友節日快樂!!那個傳說一看就是假的 :1.每家住一個蒙古兵,有那麼多的蒙古兵麼?2.紙條 明太祖朱元璋基本是文盲 陳友諒一個元朝機關的文書被徐壽輝稱為“先生” 編故事的人確定元末的廣大漢族人識字??
網友“隔壁王大爺”:但是我的內蒙的朋友,都不過中秋節,也不能發節日祝福。
網友“舒思慧”:真的假的?
網友“隔壁王大爺”:真的啊,我們公司裡有幾十位內蒙同事是從內蒙招的,他們說不過中秋節,也不接受節日祝福。所以我發朋友圈祝中秋節快樂,還特意迴避了他們。
網友“隔壁王大爺”:但是我的內蒙的朋友,都不過中秋節,也不能發節日祝福。
網友“舒思慧”:真的假的?
網友“隔壁王大爺”:但是我的內蒙的朋友,都不過中秋節,也不能發節日祝福。
網友“散華居士”:那麼,吃月餅的來源到底是什麼\
(1970-01-01)
一名南非警察持槍在街頭制止暴力活動。南非的治安不好,是當地華人頻遭打劫的一大原因。 CFP 圖
9月8日是中國的團圓之日中秋節,然而就在這一天,南非發生了一起惡性搶劫殺人案,一名23歲的江蘇籍中國公民在一華人商城附近遭遇搶劫並被槍擊身亡。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南非遇害身亡的華人已達13位。
澎湃新聞獲悉,遇害者名叫王兵,1991年出生,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二甲鎮人,是家中獨子。4年前,王兵輟學後便跟隨親戚赴南非工作,在做商貿生意的姑父店裡幫忙,並非勞務派遣用工。
9月8日下午5時左右,王兵從Crown Mines 地區的一處華人商城下班回家,與其表姐和表姐夫乘坐同一輛轎車,沿Main Reef大街向西方向行駛, 在與Commando大街交叉的紅綠燈處遭到搶劫。
據目擊者稱,當時三名蒙面匪徒突然停在對面路邊,而後他們分別衝到車子兩側,並用槍托擊碎車窗,手伸進車內試圖強行開啟車門。此時坐在副駕駛位置的王兵, 可能是由於受驚嚇喊了一句“搶匪”,導致匪徒連開兩槍。王兵被子彈擊中。
隨後,匪徒強行拉開車子後座車門,從王兵的表姐手中搶走一個袋子,並迅速逃離現場。在救護車趕到現場後,王兵因搶救無效身亡。後經瞭解,匪徒搶走的袋子裡,並沒有現金和貴重物品,只是一個普通的午餐盒。
接到報案後,中國駐約翰內斯堡總領館左寶良領事、徐晶晶領事及南非華人警民合作中心的工作人員趕到現場,瞭解案情經過並與警方進行交涉。案發後,聞訊趕到的警察立即展開抓捕,當場逮捕了三名劫匪中的兩名,目前正在追捕另外一名劫匪。
江蘇南通僑務辦公室嚴姓負責人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稱,目前,王兵的家屬已經到達南非,正處理善後事宜。
南非江蘇總商會會長陳輝透過微信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目前王兵的遺體存放在當地警察局殯儀館,等本週屍檢立案後,再轉到當地屍體轉移中心。目前商會方面正積極同中國駐約翰內斯堡大使館以及北京、南通等地積極溝通,辦理相關手續,用飛機將王兵的遺體運回家鄉。
“這次王兵遇害應該是被劫匪跟蹤的!”陳輝長年生活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對當地的環境很熟悉,他說,南非治安比較亂,中國商人在當地被視為有錢人,經常會遭遇搶劫,為此他們不惜花重金僱傭很多安保人員。“保安很多,但跟蹤到路上就沒有辦法了,經常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跟蹤的。”
據《非洲時報》統計,南非針對華人的犯罪高發,2014年在南非遇害身亡的華人已達13位。
就在兩個月前的7月6日,南非最大城市約翰內斯堡與東南部省份誇祖魯-納塔爾省曾相繼傳來噩耗,兩名山東籍和一名福建籍中國公民分別在兩地遭劫遇害。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北京澎友”:南非的華人黑幫太恐怖了
網友“中國澎友”:廣州某地,黑人多的不可想象。但有多少是有合法手續的,警方不知道
網友“1984的囚徒”:這會成了公民了!
(1970-01-01)
一想到清香的柚子就會想到中秋佳節,似乎已經是習以為常的的事了,但是其實中秋節只是傳統上柚子的賞味期,並不是最好的採收時機?
今年的柚子們讓人特別期待!
大家普遍印象中的
柚子
會與中秋的連結較深,不過就生長的角度來看,
柚子
可是與白露這節氣比較密切,和中秋則沒有什麼影響喔。因為
柚子
約在每年的2月到3月開花,從開花期到結果採收,需要約6個月的時間,採收期普遍會在國曆9月7日或8日的白露節氣前後。
辭水的時間是關鍵
柚子
在採收後還不是最好吃的時候,要經過一段「辭水」,又稱為「消水」的過程,時間依狀況從一週到長達一個月都有。辭水就是將
柚子
堆放在陰涼處通風好的地方,水分逐漸蒸散之後,
柚子
皮會逐漸由黃綠色轉為淡黃色果肉開始變軟,不但更多汁,口感也更為香甜可口。
正因為
柚子
在傳統上被認為是中秋節必備的應景水果,在賞月的時候
柚子
是不可不能缺少,所以通常在中秋節之前就被農戶全部採收上市。但是每年中秋節的國曆日期不同,和
柚子
的採收期─白露節氣會有長短不同的差距,所以會影響到
柚子
的口感,像是白露距離如果離後面的中秋太近,就常會在中秋節時吃到提早採收或辭水不夠的
柚子
。
今年的閏月
柚子
令人期待
不過期間適逢閏月的時候(如今年有閏6月),白露前後的採收期距中秋時較長,相隔約1個月,
柚子
在採收時能接近9成熟,
柚子
採收後還有足足3至4周可以讓它慢慢消水,果肉可望更加熟嫩,品嚐後也有回甘的風味。使今年中秋的
柚子
讓人倍加期待啊!
(2017-08-21)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連結,不保留本文連結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