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國民生指標 降低母嬰死亡率需成重要國策

  如何繼續提升中國民生指標

  文/胡靈群(美國西北大學芬堡醫學院麻醉學副教授)

  2017年5月9日,《人民日報》“中國醫療衛生事業成就係列報道”載文稱:“人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三大指標不斷向好,中國人健康水平更高了。”在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國家衛計委的網站上,這三項指標反覆出現,都在強調一個概念:人均預期壽命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民生的標誌。、

提升中國民生指標 降低母嬰死亡率需成重要國策

  資料圖:醫療專家在醫院進行少兒先心病篩查。 安源 攝

  如何提高人均預期壽命的問題,不只是人口學家或統計學家的理論、衛生行政部門的決策,也是醫院管理者和醫護人員的職責。值得自豪的是,1949年以來,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顯著提高――2016年達到76.1歲,位居世界第26位,超過世界平均預期壽命的71.4歲。然而,和發達國家一樣,我們已經完成了這一重要民生指標的快速提升階段,目前則進入緩慢發展的平臺期。

  如何防止這一指標的回落進而促進其繼續提升呢?任何改善健康與醫療服務的措施都將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人類學家提出,中國提高人均預期壽命,僅降低嬰兒死亡率一項就能起到46%的作用,是單項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孕產婦死亡率則為第二重要的因素。世界衛生組織共享資料庫顯示,2015年中國的新生兒死亡率為5.5‰,孕產婦死亡率為23.2/10萬,分別居世界第61位、68位,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全世界範圍內,這兩個死亡率與人均預期壽命都呈線性關係。

  其實這並不是一個複雜的計算,假如人均預期壽命為75歲,一個0歲(嬰兒)死亡者,需要3個百歲老人平均才能彌補這一損失;而一位生育期孕產婦(以25歲計算)的死亡,需要2位百歲老人來平均。如此計算,在前段時間榆林事件中死亡的母嬰二人需要5位百歲老人,才能填補其造成的平均人均預期壽命損失。

  顯而易見,我們需要把降低母嬰死亡率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國策,因為代表國家醫療健康水平的3項指標中,至少2.5項與產房緊密相關,佔了全部數字的83%,而現實中,對產房的資源投入並未能與之相匹配。

  中國的大資料表明,對圍產醫學的投入會對國家民生指數的提高產生強有力的作用。自1990年以來,鼓勵農村、邊遠地區孕婦去醫院分娩的補貼政策,已大幅度降低了母嬰死亡率。中國的孕產婦死亡率從96/10萬降到了現在的水平。當然,中國瞄準的是發達國家低於10/10萬的目標。

  2016年二胎政策放開後,孕產婦死亡率有所回升。原本醫護人員短缺、超負荷工作、以高剖宮產率而著稱的中國圍產醫學,措手不及地迎來了大量帶有剖宮產瘢痕的育齡婦女懷孕生子高峰,使得中國陷入母嬰死亡率回升的困境,並直接面對平均預期壽命回落的風險。

  實際上,美國的母嬰死亡率回升已經令人困惑達10年之久。為此,美國自2006年起開始了加強現代產房多學科的合作,行之有效地遏制了孕產死亡率的攀升。2014年,一篇對全美2006~2009年全部分娩資料(相當於中國一年分娩量)的分析發現,家庭分娩、傳統產房分娩、現代產房分娩的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12.6‰、5.9‰、3.2‰。2015年2月,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與美國麻醉醫師學會、美國兒科學會、美國助產師協會、美國醫院管理協會等相關組織,出臺了《現代產房分級》,讓現代產房建設更趨正規化,為各級孕產婦醫療保健機構提供規範的命名法和臨床標準定義,提供對應的臨床指南,以提高醫療質量。

  現代產房能在中國現行醫療體系與文化環境下發揮同樣的作用嗎?“無痛分娩中國行”專案透過幫助中國各級醫院,包括基層農村醫院、城市婦產專科醫院、醫學院附屬醫院中的6.5萬名產婦的驗證性研究發現,僅麻醉醫師進入產房,開展產科麻醉最基本的“無痛分娩”一項,不僅使產婦舒適,而且降低了新生兒死亡率和產後大出血輸血率,改善了母嬰安全。

  然而,以“無痛分娩”為基礎、多學科團隊醫療為核心的現代產房理念,在中國推廣起來並非易事。除了需要政策、物價方面的支援外,在已經人滿為患的中國大醫院,醫療資源集中,沒有市場競爭壓力,因而,“無痛分娩中國行”期待與國內大型醫療機構合作的熱忱往往遭到冷遇、變為尷尬的一廂情願。

  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之一,就是利用中國的體制優勢,對醫院的母嬰安全進行調控。透過現代產房建設,能迅速提升民生指數,延長人均預期壽命。我們期待著各方共同努力,藉助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東風,將圍產醫學的程序及三大民生指數的改善提升到新的高度。

  宣告:刊用《中國新聞週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26 字。

轉載請註明: 提升中國民生指標 降低母嬰死亡率需成重要國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