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目前正在中東訪問,此行包括敘利亞、埃及和阿爾及利亞等三個阿拉伯國家。這是繼今年3月王毅訪問海灣六國後,又一次重要的中東外交行動。透過這兩次密集出訪,今年中國高層外交實際已實現對中東主要國家的全覆蓋。疫情之下,如此密集的中東外交活動在中國外交史上可謂空前,這充分說明中國與中東國家的關係已達到歷史新高度,同時也標誌著中東在中國外交中的排序顯著上升。
從行程和成果看,這次訪問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中國高度關注中東安全問題。中東是世界安全赤字最嚴重的地區,是武裝衝突和人道主義危機的重災區。作為這次王毅中東三國之行首站的敘利亞,內戰已持續十年之久。兩個月前,巴以爆發新一輪衝突,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中東多場衝突經年曆久,已成中東之殤、世界之恥。中東衝突一日不解決,世界一日不太平,解決中東衝突是考驗國際治理有效性的重要指標。
然而,動盪的中東卻長期處於安全上“零機制、零平臺、零對話”的“三無”狀態。王毅此行的第一站放在敘利亞,到訪埃及時提出落實“兩國方案”的三點思路,再次強調“兩國方案”的基礎性地位。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對中東實現由亂到治的期盼。中國積極勸和促談,促進中東衝突解決和安全機制構建,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二是中國高度關注中東發展問題。與西方對中東軍事幹涉、意識形態塑造不同,中國認為中東所有問題的根源在於發展不暢,解決中東問題的出路也正在於發展。中國的中東方案以人為本,關注民生。透過與中東國家共建“一帶一路”,改善阿拉伯國家基礎設施,提高工業化水平,幫助戰亂國家重建,是解決高失業率、高通脹率、製造業落後、出口不振等制約中東國家發展的根本出路。此行中達成的經貿合作協議和專案,清晰地體現了以發展促和平的中國中東治理觀。
三是雙邊與多邊合作並重。此訪期間中方與三國簽署多份雙邊合作協議,王毅還與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長會晤,雙方發表聯合宣告,就共建中阿命運共同體和舉辦中阿峰會達成一致,標誌著以中阿合作論壇為平臺的中阿集體對話與合作邁上新臺階。這與西方在阿拉伯世界拉山頭、搞派系,製造分裂的做法完全不同。
這次訪問引發國際媒體諸多關注和猜測,其中盛行的一種說法是中國試圖趁美國撤離中東之機“填補美國留下的權力真空”,這種說法顯然站不住腳。
首先,“填補權力真空說”的邏輯是中國要在中東搞勢力範圍,這是歷史上大國中東博弈的基本手法。比如美國介入中東主要就是以軍事手段,構建盟友體系,招募代理人,對藉此樹立的對手或敵人進行經濟制裁外加武裝干涉,以實現政權更迭等目的。而事實證明,這些做法只是加劇了中東社會動盪、經濟困境以及民生困難等。而中國根本無意走其他大國在中東走過的老路,即透過軍事手段捲入地區衝突。因此,無論其他大國走還是留,都無礙中國勸和促談、以發展促和平的中東安全觀和發展觀。
其次,中國不干涉中東國家內政,堅持中東的事要由中東人民自己來辦。促進中國與中東國家走近的根本因素是雙方對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追求和維護。中國有過與中東國家相似的被殖民、被幹涉的痛苦經歷,對中東人民經受的苦難感同身受,能夠與中東國家同心共情。因此,中國不想成為中東問題的一部分,而是要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中國願意幫助中東國家實現獨立自主,繁榮富強之路。這是曾對中東實施殖民統治和武裝干涉,在中東用拳頭說話、搞勢力範圍,拿所謂民主、自由、人權當幌子實則干涉別國內政的西方國家所不能理解的。正因如此,中國的中東政策得到了中東國家的認同,中東人民普遍期待中國在中東發揮更大作用。
再次,中國在中東追求互利共贏。毋庸諱言,無論中東之於其他國家重要性有何變化,中東對於中國的重要性都在上升。中東是中國進口石油的主要來源地,中國進口原油的大約40%甚至一半來自那裡,這種情況短期內不會改變。中東也是中國工業品和高科技產品的重要市場,阿聯酋、沙特等都已簽署華為5G建設協議,另外衛星發射、北斗導航系統等,中東國家也都是主要目標市場和服務物件。
但中國發展與中東國家經貿合作的基本原則是互利共贏,中國重視中東國家的發展關切,致力於將“一帶一路”與中東國家發展戰略對接,把提升中東經濟發展水平、改善民生福祉,放在與中方經濟收益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不是搞西方殖民主義的老套路。這就解釋了“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中東各國歡迎的原因。
對於中國最近的中東外交行動,國內有一些人表示憂慮,認為中東是“帝國墳場”,擔心中國與中東走得太近,會陷入中東衝突的泥潭。確實,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東地區地緣政治風險仍然突出。這就要求中方尤其中企在與中東國家開展合作時要有充分的風險評估和風險規避意識。不過,所謂中國掉入“中東泥潭”的擔憂則大可不必,既然中國不捲入中東衝突、不搞勢力範圍,何來陷泥潭之憂。促發展是中國中東政策之綱,勸和促談是其基本方法,這決定中國中東外交是建設性介入,於己於人都是有利的。(丁隆,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