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醫”和“御醫”是古代皇宮大內或朝廷大員及其家眷在看病時,對醫生的統稱。
“太醫”一詞最早可追溯到秦代,當時設有“太醫令”一職。西漢時已有太醫的官職設定。唐宋時期在太常寺設有太醫署或太醫局,金朝開始稱太醫院。元代的太醫院已經成為獨立機構,負責醫療,並製作御藥。明代太醫院則已經有了分科。
“御醫”的級別比太醫要高,一般只給皇帝或其煙親眷屬看病。從明清兩代的太醫院官職設定我們可以看出二者的區別。據《清史搞》記載:太醫院的大夫分四個等級,第一等叫“御醫”,只有13人,為七品。第二等稱為“吏目”,26人(八品與九品各13人)。第三等叫“醫士”,共20人,從九品。第四等叫“醫生”,30人,無品。
由此可以發現,“御醫”只有第一等大夫13人,連院使和左右二判在內才16人。“太醫”則包括整個太醫院的醫生,共有92人。其中御醫、吏目、醫士三等大夫可以獨立看病,而醫士只能當助手。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妮er”:清史稿
網友“老實人”:都是專家,只是分骨科,和內外科罷了。
網友“風雨不改,青山常在”:…煙親眷屬看病?
網友“㊣一笑㊣”:很正常 野路子出生 自負盈虧 行醫當然要更謹慎 接觸到偏方的機會也多 所以醫術可能高一點點 最重要他們是給老百姓看病 獲得了被宣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