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專案 來源/採訪物件供圖
在城市固廢處理中,老港生態環保基地是上海全市約50%生活垃圾的“最後歸宿”。這個位於東海之濱的基地面積有15.3平方公里,是全國固廢處理能力最大、處理物件最多元、資源能源利用產業鏈最完善的綜合處置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以生活垃圾為主的標準化、規範化、生態化固廢綜合處置基地。
記者獲悉,“十四五”末,老港生態環保基地整體固廢無害化處理能力將達到20070噸/日,資源化利用率超過75%。
為垃圾分類添設施
基地內,一座水藍色寶盒狀的現代建築格外醒目,這便是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全球規模最大的垃圾焚燒廠。大樓的外觀十分現代化,內部的樣子也完全“顛覆”人們對傳統垃圾焚燒廠的想象,沒有漫天的濃煙、撲鼻的臭味、髒亂的場景,倒是像進了一個“智慧工廠”。
透過室內三樓的玻璃窗,可以看到中央控制室內的工作人員,正井然有序地指揮排程。“老港二期是上海垃圾處置單位中最‘聰明’的,現場生產所有資料都能在中控室內接收、自動分析、自動反饋,最終自動控制所有現場裝置執行。”據工作人員介紹,8條焚燒線每日不停工作,可處理垃圾6000噸/日。如果再加上一期專案,每年共處置300萬噸生活垃圾,約佔上海市居民年產生垃圾總量的1/3。而焚燒系統的煙氣排放指標,均達到或超過上海市地標和歐盟標準。
上海實行生活垃圾分類後,老港也在相應構建末端處置設施的分配。繼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期)率先補齊上海城市溼垃圾處置的“空白”領域後,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二期)也將成為溼垃圾末端處置的另一個“好幫手”,計劃今年年底全量投運,設計處理規模為1500噸/日。
此外,在前端的收運和中轉上,也將分類做到了細緻化——建造餐廚專用集裝箱,增加分類標識,確保幹、溼垃圾不混裝不混運,強化 “收、運、處”閉環管理。
探索固廢資源化利用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老港基地也是一個實現“變廢為寶”的地方。
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二期)專案,每份垃圾充分焚燒後,熱能回收最高可達26%,每噸垃圾焚燒發電量達550千瓦時,均高於全球平均水準。殘餘爐渣則綜合利用,變成了建材原料,而溼垃圾、建築垃圾、濃縮液、汙泥等也各有去處。目前,老港正在完善廢棄物處置再生產業鏈,降低環境承載壓力。
比如,專門用來處置溼垃圾的生物能源利用中心,正在進行“黑水虻生物轉化養殖試驗專案”。據工作人員介紹,黑水虻是處理餐廚垃圾的高手,這些吃餐廚垃圾的黑水虻長大後,可以製作成優質的蛋白質,用在化妝品、飼料裡。“每日消耗2噸有機質,透過轉化可實現20%的水虻蛋白、20%蟲糞肥料轉化率。
位於老港東南側的再生建材利用中心,也正在採用“粗分選+多級分選篩分+多級破碎,輔以磁選和智慧分選”的處理工藝,生產出再生骨料、回填材料、再生磚等產品,實現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
新民晚報記者 裘穎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