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評:別讓基層“拖星”把小糾紛拖成大矛盾

新華網評:別讓基層“拖星”把小糾紛拖成大矛盾

  海報設計:王晨曦

王井懷

記者走訪各地,總能聽到一些“一拖幾年甚至十幾年”的事情。這些“懸案”背後,一般都有“拖星”的身影。所謂“拖星”,是群眾對那些辦事拖拉、推諉扯皮、不擔當不作為的幹部的戲稱。言語之間,無奈之情,溢於言表。

儘管近年來的“放管服”改革不斷壓縮“拖星”的藏身之處,但從記者的採訪和觀察來看,無論東部的大都市,還是中西部的小城鎮,“拖星”總會在涉企、涉民生領域冒出來。

“拖星”背後有利益。在“拖星”身上總能看到“吃拿卡要”的影子,一些幹部想著“以權牟私”的歪主意,一個拖字訣便能讓未上馬的專案遙遙無期,正在蓋的工程一地雞毛。他們最常見的手法便是“忙”“不見”。為應對這種情況,一些企業家甚至養成了“守株待兔”“聲東擊西”的本事,專堵“拖星”,求著讓他們把字簽了。

當然,也有一些“拖星”是本領恐慌。在改革加速、社會轉型期,基層工作對幹部全方面綜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一些幹部私下抱怨,“越來越不會幹,不知道怎麼幹”。面對這種情況,他們不是迎難而上,而是退避三舍,想著熬到換崗、熬到退休就省心了。

“拖星”讓不少基層工作難以開展。有的專案工程一拖十多年,事情被拖黃,企業被拖垮,群眾被拖怕,小糾紛拖成大矛盾,久而久之便進入了一個死迴圈。“陳年往事”又成為後任幹部繼續拖下去的藉口。這樣的事情一多,當地發展便慢了下來。

更重要的是,這嚴重影響黨和政府在基層的形象。有專家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這些“拖星”容易造成公眾對政府的不滿和不信任,透支政府信用,即便有再好聽的藉口,也無異於飲鴆止渴。

“拖星”本質是一種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基層呼籲,希望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從嚴查處一批典型案件,起到震懾作用。相關部門也可以採取不打招呼、不定時間的方式隨機暗訪抽查,對於一些長期得不到解決的案件,採取掛牌督辦的方式,給基層群眾信心。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771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華網評:別讓基層“拖星”把小糾紛拖成大矛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