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不能僅靠一紙禁令
環境治理絕不是簡單的禁止或者取締,而應該是科學施策,精準施策。緩解部分傳統風俗習慣與地方治理需求之間的矛盾,如果單單依靠行政禁令徹底改變人們習以為常的生產和生活習慣,不僅很難維持預期效果的持續性和長久性,可能也會造成人民群眾的不理解和不支援。
臨近清明,不少人已將返鄉祭掃列入日程,用焚香化紙等傳統方式寄託哀思,緬懷英烈、悼念先人。這是傳統風俗習慣,也是約定俗成的祭掃方式。但是,日前某地以行政禁令的形式嚴禁焚燒冥紙冥幣的做法,成為輿論爭議的焦點。據瞭解,3月9日該地依法治理生產經營焚燒冥紙冥幣領導小組辦公室發文要求堅決封鎖銷售渠道,嚴格禁止焚燒冥紙冥幣。隨後,又透過官方微信公眾號釋出《治理冥紙冥幣“一把手”不作為將問責》,可以看出該地治理焚燒冥紙冥幣的決心很大、力度很強、措施很堅決。
客觀講,焚燒冥紙冥幣不但會汙染環境,還有引發火災的安全隱患。該地釋出嚴禁焚燒冥紙冥幣,初衷是為了推進移風易俗和保護生態環境,這契合了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新發展理念要求,滿足了人民群眾對舒適宜居生活環境的訴求。但是“一刀切”的做法忽略了人民群眾的內心需求,挫傷了群眾的感情。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重大傳統節日,承載著豐富、獨特的民族精神與情感,民眾透過焚燒冥紙冥幣等傳統方式表達精神寄託的風俗習慣深植人心。該地如此“一刀切”的行政禁令,能否有效改變延續幾千年的傳統習慣?強行解決傳統祭掃方式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是否可行?尤其在廣大農村地區短期內能否做到綠色、低碳祭掃?這些問題值得探討。
環境治理絕不是簡單的禁止或者取締,而應該是科學施策,精準施策。緩解部分傳統風俗習慣與地方治理需求之間的矛盾,如果單單依靠行政禁令徹底改變人們習以為常的生產和生活習慣,不僅很難維持預期效果的持續性和長久性,可能也會造成人民群眾的不理解和不支援。為此,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要循序漸進推進傳統風俗習慣應時而變。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性化處理一些傳統風俗習慣與地方治理需求矛盾的成功案例。過去,在安徽省黃山市中心城區的新安江畔,早晚時分都會有群眾洗滌衣物。據報道,一些居民表示,“洗衣粉基本無磷,我們都洗了幾十年了”。多數人清楚含磷洗衣粉對水體有汙染,但僅少數人知道無磷洗衣粉溶於水後呈鹼性,依然會對河流水質產生不良影響。治理沿河洗衣這一不文明習慣,黃山市屯溪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採用的不是行政禁令,而是及時勸導的同時,瞭解群眾對沿河洗衣的認識和想法,積極開展環保知識普及工作,得到大多數群眾的理解和支援,治理效果良好。
文明習慣需要長久保持,方可顯現成效。在實踐中,要將生態環保理念融入傳統風俗習慣中,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潛移默化地引導民眾從“要我做”向“我要做”過渡,實現全社會的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
透過宣傳教育手段提升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引導群眾表達傳統風俗習慣時自覺採用綠色、環保方式。推進移風易俗的實踐中,要向群眾解釋清楚,在當前環境容量飽和的情況下,有些傳統風俗習慣的表達方式可能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在實施路徑方面,可以現場宣傳,並利用報紙、電視等傳統媒介和網路時代的新媒介,宣傳生活環保方面的知識,讓廣大群眾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齊心協力共同保護綠水青山。
相關部門在治理時要考慮移風易俗的長期性和複雜性,不應採用行政命令、“一刀切”等手段,循序漸進推進移風易俗。隨著社會不斷髮展,當傳統風俗習慣的表達方式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時,相關部門應秉持循循善誘的人性化管理理念,逐步推進移風易俗,絕不可念“一字訣”“懶字經”。另外,制定政策時,應做好充足調研工作,充分了解群眾訴求,在得到群眾理解和支援的前提下,共同探討不適宜當前發展要求的傳統風俗習慣表達方式的替代行為。比如清明節期間,可以提倡既能滿足精神寄託又不違背地方治理需求的鮮花祭掃、家庭追思會等綠色祭掃方式。
在農村地區,要將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寫入村規民約,逐步改變不合時宜的風俗習慣。基層組織和群眾自治組織作為農村治理的主導者和主體,應充分發揮黨員示範、幹部帶頭作用,在充分發揚民主自治的前提下,將不符合社會整體要求的風俗習慣納入約束性強的村規民約中進行規範。同時,要充分利用激勵機制,將破除陳規陋習行為納入文明家庭的評分體系中,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