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老弄堂拎馬桶的日子
雨天的老城廂,溼溼嗒嗒,雨珠順著屋簷滴落在百年老弄堂的小徑上,低沉中自有一種輕快。在學院路134號一間小閣樓裡,準備搬家的王阿姨正不停地歸類打包,休息間隙,透過那生鏽的鐵窗,窗外那一抹天空雖狹小,但何嘗不充滿希望。因為,明天,等待她的,將是新生活的開啟!
截至3月3日晚12時,復興東路69號地塊(東塊、西塊)舊城區改建專案“二次徵詢”在醞釀期簽約率均超過了98%。伴隨著這個地塊的生效,440權證居民將告別蝸居舊裡、手拎馬桶的日子,迎來新生活。
小閣樓裡蝸居了兩代人
沿著學院路134號小弄堂,一路向前,第一個門口拐入,再貓著身子,爬上狹窄的小木梯,轉角向上,就到了王阿姨家的小閣樓。
不大的房間內,一個個打包箱排排放著。雖然2月27日,王阿姨所在復興東路69號地塊才簽約生效,但迫切想搬走的她卻早早地就開始整理收拾家當了。“阿拉有信心,肯定能生效,早點搬了跑,好!”王阿姨說,“這種苦日子,一天也不想過了。”
在不大的房間裡,記者一抬頭,竟然又看到了一個小隔樓,“那是我兒子晚上睡覺的地方。”王阿姨說,兒子小時候三個人擠一張床,還湊合,現在慢慢大了以後,睡覺就成了難題。房間平面就這巴掌大小,沒辦法擴充套件,那就向空中借地方。“我們兩代人一直蝸居在這裡,這次舊改終於給我們一家帶來了曙光。”
“我們這次簽約,好事多磨,其實,差點就黃了!”王阿姨心有餘悸地說,原來,這個不大的房子是上一輩老人留下的,兄弟姐妹幾個戶口全在裡面,知青返戶的哥哥還得了重病,現在急需用錢,“你說,這舊改款我們怎麼分?各家有各家的難,矛盾肯定不可避免。”
居委幹部與徵收組的經辦人員在挨家挨戶排摸居民情況後,瞭解到了他們一大家子的矛盾,“大家都要互相體諒體諒,不要因為舊改傷了感情。”在協調小組一次又一次的調解下,大家分配的大致方案終於敲定了。多年的期待,一家人能和和氣氣、圓圓滿滿實現了!
和52年拎馬桶生活說“再見”
“這些舊的東西都別拿了,等搬了新房子,我給你買新的!”聽到兒子這樣說,穆師傅欣然點頭。已經在這裡住了52年的他,回憶起以前的生活,那是一肚子苦水。
10個多平方米的小屋裡,除了一張床,再也擺不下更多的家當了。“最怕就是落雨天”穆師傅說,一下大雨,小弄堂裡因為來不及排水,就會積水,住在底樓的穆師傅家,開始進水。“儂看,我房間是朝西朝北的,本來就曬不到太陽,積水再進來,更加潮溼了。”穆師傅告訴記者,為了解決潮溼的問題,他家去年還小裝修了一下,但治標不治本,沒過多長時間,牆又開始發黴了。
“做夢都盼舊改。”穆師傅說,52年來,聽說了不下5次要舊改,但都落空了!今年,牛年春節剛過,地塊第一天就生效了,這一次,穆師傅終於圓夢了!
其實,這樣的“圓夢”故事,幾乎每天都在黃浦區的舊改基地發生著。
記者 / 王月華
編輯 /孫超慧
圖片/ 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