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紡織鉅子”劉國鈞的創業史與愛國夢 | 蘇商傳奇

由 務高林 釋出於 綜合

紡織業一直是國民發展的一個支柱性產業,在民國時期,江蘇有三大紡織企業呈三足鼎立之勢,這三家企業分別是常州的大成公司、南通的大生公司、無錫的業勤公司,因為生產的產品質量上乘,並且銷售規模非常大,這三家企業號稱撐起了當時民國時期中國紡織業的半壁江山。而在這其中,由劉國鈞先生創辦於常州的大成紡織染公司被經濟學家馬寅初稱為“經濟史上的奇蹟”。

劉國均

劉國鈞是一個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白手起家,歷經風雨,從一個只讀了半年私塾的學徒,成長為民族工業鉅子,被譽為紡織大王。經過半個世紀的自強不息的奮鬥,歷任大成公司總經理兼董事長,安達公司副總經理兼副董事長,江蘇省副省長等職位,既是一代實業鉅子,也是一代愛國商人。

棄商從工,打造商業藍圖

劉國鈞,1887年4月2日(清光緒十三年三月初九)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府靖江縣生祠堂,幼時家貧,備嘗艱辛,“日食三餐元麥糊,竹床夜臥一張鋪”。他從15歲起就背井離鄉、闖蕩江南,僅用了13年就成為武進奔牛鎮首富。後又棄商從工,艱苦創業,先後創辦大綸織布廠、廣豐布廠、廣益布廠、廣益染織廠等,收益頗豐。劉國鈞於1930年集資創辦常州大成紡織印染公司,這是蜚聲海內外的大成企業帝國的開端,從此,他真正踏上了創造紡織工業“罕見奇蹟”的征途。以1937年為例,大成公司的紗錠佔全國華商紗廠的2%左右;織機佔全國華商紗廠的7%左右;印染能力達到日產5000匹,居全國之首,劉國鈞逐漸成長為中國紡織工業鉅子。

大成紡織公司舊照

在1930年到1937年的8年時間,大成公司由1個廠發展到4個,1萬枚紗錠發展到8萬多枚,260臺織機發展到2557臺,印染能力從零發展到日產5000匹,註冊資金從50萬元發展到400萬元,八年翻了8倍。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先生曾讚歎道:“像大成這樣,八年增長8倍的速度,在民族工商業中實在是一個罕見的奇蹟!”

四渡日本,師夷長技以制夷

19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初,中國民族棉紡織業在紡、織、印、染領域只經營其中的一個部分,至多是紡、織或印、染聯營。染色與印花作為棉紡工業的一部分,比例很小。日本等壟斷資本抓住中國民族紡織業這一弱點,壓低棉紗、坯布價格,抬高色布價格,來達到擾亂市場,打擊中國棉紡業的目的。一時間,全國各地的紗廠紛紛倒閉,中國民族紡織業處境艱難,風聲鶴唳。然而劉國鈞的大成卻能獨樹一幟,逆勢而上。

劉國鈞竭力主張以外商作為競爭物件,尤其是日本。他認為單純地抵制日貨是治標之策,只有做大做強民族工業,才能真正抵制日貨。然而,現實制約我們的技術遠不如人,裝備遠不如人,管理還是遠不如人,我們拿什麼跟別人競爭呢?唯一的途徑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筒子紗工藝

從1924年到1935年,劉國鈞曾四度赴日本考察,每次回國後均有革新之舉。比如,1924年他第一次赴日,發現“日商之優,在於成本低。其要旨是管理注重實效,工序安排科學,節約費用物料。”於是回國後在廣益全面推行“筒子紗”工藝,大力引進日本豐田新式自動電動織機,促使廣益成為當時常州最先進的現代化布廠。第二次赴日是1931年秋天,創辦大成紡織染公司翌年,正是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前後,他被許多工廠拒絕參觀,吃了不少“閉門羹”。即使如此,劉國鈞仍認識到“染而不織,織而不紡,一遇交通阻礙或市場波動,原料一旦中斷,生產勢必停頓,只有發展紡織、印染全能企業才能與外商競爭。”於是,他果斷將廣益染織廠併入大成紡織染公司,發展全能企業。

大成公司宣傳單

公而忘私,第一批申請公私合營

1953年9月,劉國鈞作為常州民主建國會主委,被中央統戰部邀請到中南海,參加黨外人士座談會,討論“實行國家資本主義”的問題。中南海的紅牆讓人倍感神秘與莊嚴,劉國鈞到過北京很多次,卻從沒想到自己會走進中南海。

中南海

劉國鈞對於政策與形勢尚把握不準,會議一結束,立馬就去拜訪了他的老友、政務院副總理黃炎培。黃炎培教了他四個字“與時俱進”,一語驚醒夢中人,劉國鈞醍醐灌頂,公私合營定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他心想,我何不順勢而為做個表率呢?

1958年,劉國鈞(左一)陪同黃炎培(左四)在常州視察

返回常州後,劉國鈞馬上開始醞釀申請公私合營,為了成為最早一批實行公私合營的人,他穿梭奔波於上海、常州之間,與大成公司每位董事、監事進行磋商。12月15日,青果巷八桂堂,大成公司在此召開董事監事聯席會議,一致通過了申請公私合營的議案,隨即向常州市人民政府遞交了申請。

青果巷八桂堂

可是,落實公私合營的路上還有一隻“攔路虎”。按政策規定,公私合營時公股的比例不能低於15%,那麼政府就需要向大成公司投資250萬元,這筆錢需由中央和華東局加撥,否則大成公司的公私合營計劃就會推遲甚至落空。在此關鍵時刻,劉國鈞挺身而出,表示不需要國家一分錢投資,用自己的私股與南通大生公司的公股調換,如此一來,公股比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常州市人民政府工業局與大成公司簽訂公私合營協議書

1954年6月1日,大成公司正式簽訂公私合營協議,成為江蘇省第一家實行公私合營的企業,劉國鈞心潮澎湃、興奮不已。

知人善任,用人唯賢

“平生學費不盈貫,事業從來仗眾扶。”劉國鈞晚年寫的自傳總結詩中把自己事業的成功歸結為大家的功勞,既體現了他為人謙遜的高尚品質,也反映出他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

華篤安

劉國鈞最早的一位助手華篤安,資歷不高,沒有大學文憑,14歲在武進電氣廠當學徒,21歲任發電廠主任,因與領導意見不合憤而辭職。劉國鈞聽聞此人,立即要以總稽查的名義下聘。有人建議要考察,劉國鈞卻對他青眼有加,評價他:“這人只有6年書底,竟能21歲做電廠主任,可見這人的天分;敢於據理與總經理抗爭,可見這人的剛直與忠心;辭職後這麼多人挽留,可見這人的德性與人緣。”

劉國鈞接管大綸久記紗廠後,當時2000多人的工廠沒有一位工程師,只有日本紗廠的一位老師傅。公司老廠裝置陳舊,棉紗質量不過關,劉國鈞滿臉愁容、求賢若渴。他讀到陸紹雲著《紗廠標準工作方法》,拍案叫絕,立即派人尋找、重金聘請此書作者,答應給其年薪5000元,而當時劉國鈞本人月薪才240元。

査濟民

査濟民於1933年到大成二廠任技師、染部主任,在廠屢有建樹,因自身德才而見愛。他在大成二廠工作期間,深得劉國鈞器重,還被送到日本京都染織廠實習深造,在染織方面卓有成就。他後來還成為劉國鈞先生的東床快婿,與劉國鈞愛女劉璧如結為秦晉之好。

劉國鈞看人重在實質,不光看文憑、資歷和身份,更看重本人的德識才學,所以才能在身邊團結一批善經營、懂技術、會管理的人才,幫助他實現事業的突飛猛進。

大刀闊斧,改革企業管理

劉國鈞接管大綸九記紗廠之初,廠內經營腐敗、管理不善,實行“工頭制”。工頭大多為地頭蛇,他們封鎖技術,操縱工人聘用程式,對改善工廠管理制度、採納新技術、發展生產都極為不利。劉國鈞堅決革除積弊,創新管理制度,提出“必須廢除工頭把持之惡例,集中進退工人之權利於人事部直接管轄之下。”

大成公司漿紗車間

劉國鈞在生產經營中致力於製造質優價廉的名牌產品。為降低成本,他親自下車間力抓“三個老虎”,即白老虎(棉花)、花老虎(花色)、黑老虎(煤炭)。為提高質量,他偽裝成漿紗工進入英商怡和紡織廠,偷偷觀摩學習漿紗技術,被外籍工頭髮覺,差點遭到毒打。此外,劉國鈞致力於打造品牌,《大成公司檔案史料文獻》一書記錄的大成紡織染公司使用過的商標多達32種之多,“蝶球”“六鶴紗”“大成藍”“雙兔”“英雄”等品牌在當時市場上頗受歡迎。

大成商標“蝶球”

大成商標“雙兔”

劉國鈞在管理企業職工方面也頗有建樹,提出了“工管工,工教工,工人自治”等嶄新理念。他經常對工人說:“我們廠就是個社會,進了廠就要安心工作,要食於斯、居於斯、老於斯、葬於斯。”他在廠內興辦食堂、宿舍、保健站、幼兒園、子弟小學,也為青年工人舉辦集體婚禮,甚至還建造了一座功德堂,職工去世後可葬於大成出資興建的大成公墓。雖然當時並不完全從工人角度出發,但這些舉措的確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福利水平。

位於青果巷松健堂的大成女工宿舍樓

劉國鈞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情懷的民族實業家,他受張謇“制且未有,抵於何有”“棉鐵救國”等思想的影響,棄商從工、創辦大成,其出發點就是要振興民族工業。而他所創造的大成“奇蹟”,在當時對蘇南乃至全中國的經濟建設都作出了巨大貢獻,至今聽來都讓人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