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9月15日電(記者趙洪南 武江民)年輕的英雄犧牲在異國他鄉,沒有給親人留下一句話,留下的只有破舊的膠鞋底、鏽跡斑斑的子彈、失去光澤的鋼筆……70多年過去了,今天的人們無法知道他們生命最後一刻發生了什麼,一件件無聲的遺物,卻能穿越時空,讓人們感知英雄的力量。
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紀念館的展廳內,有幾個特殊的展箱,裡面存放的是歸國在韓志願軍烈士的遺物。沒有過多的文字描述,但一物勝千言,讓人看著眼中泛起感動的淚水。
從2014年至2021年,中國已連續8年迎回共825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陵園對遺骸附隨的8000多件遺物一一登記造冊,建立了電子化檔案。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紀念館中展出的歸國志願軍烈士遺物。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出現最多的遺物,膠鞋底。8000多件遺物中,透過初步整理,出現最多的是膠鞋底。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工作了18年的王春婕告訴記者,很多烈士的遺物中都有已經磨得破舊不堪的膠鞋底。“那個年代,戰士們拿著落後的步兵武器裝備,穿著膠鞋穿梭於炮火紛飛的戰場,卻打贏了美軍的飛機大炮,可以想象這場戰爭多麼艱難!”
——令人淚目的遺物,水壺、鋼筆。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文物管理科科長呂志昕說,很多烈士的遺物中都有水壺,但仔細看你會發現一些水壺上有大小不一的孔洞。“我常常會望著水壺上或大或小的孔洞發呆。這個洞可能就是子彈穿過的地方,那得多疼啊!”2014年歸國的在韓志願軍烈士楊雙喜的遺物中,有3支鋼筆,其中一支扭開了鋼筆帽。今天的人們已無法知道楊雙喜烈士寫過什麼,也許替思鄉情切的戰友們書寫過家書,也許為上級書寫過檔案,也許曾寫下自己的報國之志……呂志昕說,一件遺物的背後是一縷忠魂,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思念。中國軍人無懼生死,血戰到底,因為他們身後,是自己深愛的祖國、家鄉和親人。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紀念館展出的楊雙喜烈士遺物3支鋼筆。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令人溫暖的遺物,小圓鏡。一枚名章、一粒紐扣、一面失去光澤的小圓鏡,是2016年歸國的在韓志願軍烈士許玉忠的全部遺物。其中,一面小小的圓鏡上鑲嵌著一張年輕女性的照片。“不知這是烈士的愛人還是其他親人;不知烈士是不是在思念時也曾反覆拿出照片摩挲……”呂志昕感慨道。
——令人心疼的遺物,徽章。王春婕說,在整理遺物時,發現很多烈士都會把自己曾經獲得榮譽的徽章帶在身邊。徽章代表他們身經百戰的光榮經歷。“我想他們肯定很珍惜這些榮譽,所以才會一直帶在身上,遺憾的是,他們倒在了異國他鄉的戰場上。”
這枚小圓鏡是許玉忠烈士的遺物,鏡子上鑲嵌著一張年輕女性的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70多年前的朝鮮戰場上,數以萬計的志願軍戰士犧牲。如今,參觀者走進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看著這些無聲的遺物,就能明白他們為什麼是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