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經濟走廊九年:啃下“硬骨頭”的建設者
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先行先試專案,九年來,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碩果累累。如今,走廊專案已在巴基斯坦遍地開花。從開通固定班輪到開展阿富汗轉口貿易、中國遠洋漁業貨物中轉業務,再到瓜達爾新國際機場等配套專案順利推進,瓜達爾港正朝著加強地區互聯互通、實現地區共同發展的目標穩步邁進……中巴兩國勞動者用自己的青春和奮鬥,完成了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工程。
高原上的“水電玫瑰”
初次見到楊海燕,很難想象,面前這位文靜的女設計師是一名紮根巴基斯坦近二十年、承接了海外四十多個專案的中國水電工程師。而她在“一帶一路”沿線第一次承接的國際水電工程專案就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巴基斯坦高摩贊大壩。
高摩贊大壩被巴基斯坦人稱作百年夢想,這背後蘊含了太多的無奈:早在19世紀末,巴基斯坦就提出了在高摩贊河上修建大壩的建設構想,但是無數西方水利專家先後至此,當地複雜的地質條件讓他們望而卻步。
高摩贊大壩壩址在高地震區,地質條件相對較差,難以滿足修建高拱壩的要求。楊海燕和團隊反覆論證大壩體型,經過大量分析計算,花費將近20個月的時間,最終提出了滿意的設計方案,並得到了業主工程師的批覆。
海外工程的難度不僅在技術,更在於社會環境、自然條件的惡劣,以及疾病、自然災害的困擾。中國水電人工作和生活條件的艱辛超乎想象。在巴基斯坦工作期間,楊海燕經歷了印巴衝突、2004年人質綁架事件、2005年南亞大地震和2010年特大洪水,甚至她和她身邊的團隊,每天要在軍隊警察荷槍實彈的保護下工作。
十年磨一劍,2011年,高摩贊大壩樞紐專案主壩建成。工程自2013年6月發電以來,執行良好,驗證了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巴基斯坦的百年夢想,至此終於實現。
楊海燕既是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者,也是巴基斯坦水電建設成果的見證人。她告訴我們,她剛來巴基斯坦的時候,每天都要停電,基本是每隔一小時停電一次,而經過近二十年中巴兩國電力工作者的努力,現在情況有了很大改善。“我感覺我們的工作還是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言及於此,楊海燕的臉上滿是自豪的笑容。
高摩贊大壩只是中國水電人的牛刀小試。作為中巴經濟走廊的重點建設領域,能源專案是先頭陣地。截至2021年9月,中巴經濟走廊為巴基斯坦新增520萬千瓦電力、88萬米國家核心輸電網,極大地緩解了當地的能源危機。
4月17日,剛剛上任的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專程來到中國電建承建的巴基斯坦巴沙大壩建設現場視察。這是夏巴茲·謝里夫上任後視察的第一個大型基建專案。而這座大壩是楊海燕團隊提供諮詢服務的,全世界最高和體積最大的碾壓混凝土大壩專案。當巴沙大壩建成後,這座夢想工程將為巴基斯坦人民帶來巨大的福祉。
中巴友誼結出的豐碩成果,猶如走廊上鑲嵌的一顆顆璀璨明珠,在一代代追光者的努力下,將閃耀的光芒照亮巴基斯坦千家萬戶。
巴基斯坦“李逵”和“女騎士”
在巴基斯坦的塔爾煤田,有這樣一群特殊的礦車司機,這些人有的曾是裁縫、有的從未開過礦車,但是都有同一個身份——巴基斯坦女司機。這樣一批女礦車司機,在世界上都比較罕見,遑論傳統意識更強的巴基斯坦。而這些女司機的出現,要從中國機械裝置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設)來到塔爾煤田說起。
在巴基斯坦的塔爾沙漠無盡黃沙之下,蘊藏著珍貴的烏金。作為世界第七大、亞洲第一大褐煤礦,塔爾煤田發現於1991年,煤炭儲量約1750億噸,佔巴基斯坦煤炭總儲量的95%。這對於能源嚴重依賴進口的巴基斯坦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對當地的惡劣環境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可是當負責煤田開採的中設第五工程成套事業部來到現場,眼前的一幕還是讓中國施工方大吃一驚:滿眼的黃沙、難耐的酷暑、潛伏的毒物,看起來好像外星表面一樣,沒水沒電沒道路沒住所,沒人手沒裝置。當時在塔爾煤田的中國人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待夠塔爾六個月,無名英雄闖天下。”
當時的工地到處都是黃沙,沒有道路。更糟糕的是,他們的第一臺推土機只能用拖車拖到離工地兩公里外的營地,還沒有合適的裝置來解除安裝推土機。幸運的是,當地人及時提供了幫助,伊扎特·汗 (Izat Khan)就是其中一位。他聽說中國人來幫巴基斯坦建設煤礦,主動開了自己的叉車解決了中國團隊的燃眉之急,他提出能否加入中設團隊,他的勤奮給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成為中設團隊的一名巴方工人。
在煤礦建設過程中,中方工人和巴方工人為了同一個目標,在這片荒漠上灑下汗水、奉獻青春。首批從中國發來的6個集裝箱的物資需要運到專案現場,但拖車突然卡在了沙地路上。當時,伊扎特·汗跪在地上剷起沙子,拖著鋼絲繩將拖車拉出地堡。在中巴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六輛拖車終於全部脫險。中設塔爾煤礦現場商務經理劉哲告訴我們,那是在5月,塔爾沙漠的溫度接近50°C。伊扎特·汗的衣服完全溼透了,黑黑的臉上全是汗水。由於伊扎特·汗身材魁梧,為人誠懇,中方團隊就用“巴基斯坦李逵”來稱呼伊扎特·汗,而他也一直用這個新名字來介紹自己。
按合同要求,煤礦應僱傭一半巴方司機、一半中方司機。然而中設全部啟用巴基斯坦司機進行卡車駕駛,中設建立司機培訓基地,獨立進行巴方司機招聘培訓,累計培訓巴方司機1000多人,其中,為當地培養的50多名女性礦卡司機,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不僅解決了當地就業,也承擔起中國國企走出去的社會責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暴發時,塔爾煤礦正進入一期運維階段,每個月務必持續保證電廠的燃煤供應,否則電廠存在非計劃停機的重大安全生產風險。如何在保證中巴方員工不受疫情侵擾的同時,保證巴基斯坦當地220萬戶居民的用電,成為中巴建設者共同面對的難題。塔爾露天煤礦專案的總工程師兼現場經理王慶祝成了工地上最閒不下來的人,不是在和業主開防疫會議,就是在同分包單位貫徹防疫要求,連吃飯的時候也要對同事進行細緻入微的思想教育,他始終強調現場專案部“不會放棄每一位員工”,“始終以保障員工生命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到今年,已經是王慶祝常駐巴基斯坦的第六年。
在兩國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塔爾煤礦專案組成功克服了疫情、洪水、地質條件等帶來的困難。巴基斯坦業主直呼,塔爾煤田在疫情下的順利運營,“是一個奇蹟。”
然而,中巴經濟走廊上的奇蹟又何止塔爾煤田一個。從2013年啟動建設至今,中巴經濟走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印度洋的明珠瓜達爾港、穿越世界屋脊的喀喇崑崙公路、發電量約佔巴基斯坦國家電網供電量1/10的卡西姆港燃煤電站……中國建設者走到哪裡,哪裡的面貌就隨之煥然一新。
像中設這樣的基建企業,作為中巴經濟走廊的排頭兵,不僅肩負著中國“基建狂魔”的名號,同時也是一張中國名片,為巴基斯坦帶來能源和就業。統計顯示,中巴經濟走廊合作啟動後,累計為巴基斯坦創造7.5萬個就業崗位。難怪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曾經表示,中巴經濟走廊不僅僅是電力、能源、公路的簡單組合,而是將巴基斯坦變成一個主要的新興經濟體的宏偉藍圖。
繼承中國老師衣缽的巴鐵徒弟
夏耘時節,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巴哈瓦爾布林的一塊試驗示範田,穆罕默德·阿里·拉扎(Muhammad Ali Raza)正仔細打理田間作物。與傳統糧食作物種植不同,阿里·拉扎採用的是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這是他從他的中國導師四川農業大學楊文鈺教授那裡接觸到的新技術。
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是楊文鈺及其團隊歷經18年研發出來的技術。這項種植技術讓玉米大豆雙高產成為現實。
隨著巴基斯坦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的興起,玉米、大豆等優質飼料的需求量劇增,供需缺口逐年加大。2019年,巴基斯坦進口大豆約200萬噸。為了實現巴基斯坦的大豆自由,在中國學習的阿里·拉扎嘗試把在中國學習到的新技術帶回巴基斯坦,推廣給當地農民。然而,推廣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阿里·拉扎最先在旁遮普省的巴哈瓦爾布林做了實驗,玉米、大豆大概種了30多畝,但是當地沒有農民相信這個小夥子做的事情能成功,阿里·拉扎每天聽到最多的話就是:“小夥子,你的玉米這麼種是不會結實的。”
在阿里·拉扎最困難的時候,遠在中國的楊文鈺教授向他伸出了援手,他為阿里·拉扎提供了資金、種子,楊文鈺告訴阿里·拉扎:“我對間種技術和你完全有信心,只要全心全意地工作,總有一天這項技術會在巴基斯坦全國得到推廣。”
導師的支援成為阿里·拉扎的堅實後盾,隨著示範田裡的玉米、大豆茁壯成長,“增產不增地,一份田地兩份收入”的預期變成現實。農民們開始轉變觀念,逐漸對這項新技術產生了興趣。現在,每天都有人參觀示範田,還開展了一系列的學習、討論活動。旁遮普省農業部長認為這項技術可能會給巴基斯坦的穀物和豆類生產帶來一場嶄新的綠色革命。透過大豆種植,巴基斯坦可以從油籽和家禽飼料原材料等的進口費用中節省50億美元。
如今,阿里·拉扎的示範田從第一年的一畝發展到現在的400多畝,更是帶動了眾多巴基斯坦農民投入到這份收穫中來。而中巴兩國的農業合作不只在巴哈瓦爾布林。目前,中巴經濟走廊建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聚焦農業等民生領域合作:中巴農業與產業合作資訊平臺啟動,隆平高科幫助巴基斯坦大米種子推廣到多個國家,中國菌草成為巴基斯坦脫貧新寵……
同時,巴基斯坦新建的交通基礎設施和港口,正在為巴基斯坦農業發展與中巴農業合作產生積極效益和提供便利。滿載著巴基斯坦水果和農作物的貨輪,往來在印度洋上;中國的大棚和滴灌技術出現在巴基斯坦田間,這一幕幕已經不只是想象,而是中巴兩國農業互惠雙贏的寫照。
中巴經濟走廊並不是一個地理符號,它是成千上萬的中國勞動者背井離鄉,與巴基斯坦人民一道澆築的友誼橋樑。在灘塗、戈壁、無人區,兩國建設者守望相助、敬業奉獻,正是兩國棣華增映的最好詮釋。(中國經濟網記者 賈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