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蘋果公司入局造車,
後有小米集團宣佈研發汽車.....
現如今就像約定好了一樣,各大科技巨頭都爭先恐後進入電動汽車市場。
所以電動化變革就像一個躺贏的時代,但凡擁有些電池技術,都盯上了智慧汽車這塊“蛋糕”,可謂是馬力全開就為在汽車界中分奪一杯羹!!!
但事實上,光是坐擁電池技術真的就是一張合格的入場券了嗎?!
就在前不久,蘋果汽車團隊被曝解散,耗時8年投入巨大的蘋果造車專案,終究逃不過胎死腹中的結局......
所以在有了蘋果的前車之鑑,也讓另一家巨頭索尼公司,對於入局造車隊伍的步伐舉棋不定,並且還曾表示過“索尼不會成為汽車製造商”。
但這次索尼終於找到了另一條出路,發現代工生產才是最好的輔助路線~
因此,為了加快推進造車專案,索尼正式宣佈與本田聯手造車,將在2025年開始銷售第一款電動車!
據目前的規劃來看,雙方將會建立全新的公司,主要負責研發、設計、以及銷售等專案,但是,並不具備運營生產設施。換句話來說,本田將承擔起索尼汽車的生產與製造,而索尼則主要負責智慧相關的技術開發,包括智慧座艙、智慧駕駛等一系列。
只不過,索尼造車真的必須找代工廠才能成功嗎?
答案可以肯定的說“是的”。
一方面是由於索尼對造車的入局一直猶豫不決,前面也說了索尼其實一開始是否定自己造車的專案,所以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損失掉大量的時間和成本。
另一方面,如果索尼自己承擔起一切,還需要自建全新的工廠,而在日本這種人口密集的國家,再想找到了一塊大面積的場地建設工廠,更是耗時耗力,而且花費也是不菲。
所以也很明顯索尼不能再這樣一直耗下去,選擇代工是目前最好的路徑,最大程度可以彌補索尼損失掉的時間,而且能夠信誓旦旦表示在2025年實現量產,也為了抓緊風口的紅利,在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
至於為什麼會選定本田呢?
其原因也無它,更多是一種互補互利關係。站在本田角度來講,雖然已有“e:N”純電動序列,但是對於智慧座艙的研發始終還是差點意思,基本都是源於“Honda SENSING”、“Honda CONNECT”系統進化,與國內一些新勢力也存在不少的差距,所以如果本田和索尼這種智慧科技大廠合作,能夠最大程度為自己新能源車注入全新的智慧化理念。
而站在索尼角度的話,論造車實力無疑豐田是極佳的選擇,只不過,豐田發展規劃將投入超220億美元在自動駕駛領域,也就是說豐田根本沒有必要為索尼代工。而且豐田造車勢頭巨大,一旦展開合作,索尼很容易淪為弱勢,顯然索尼才不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另外,像馬自達、三菱、斯巴魯等主機廠,雖說發展還算可以,但小規模的造勢也難以裝載下索尼雄心勃勃的鬥志,所以一番比較下來,處於中堅力量的本田也就再合適不過了。畢竟本田也急需索尼這種新鮮的靈魂協助。
重點是!
本田不僅僅是本田
早在不久之前,本田就與通用集團達成合作協議,雙方的成果Origin自動駕駛汽車也早在2020年亮相,而且通用集團一大利器的奧特能平臺,也是本田共享的架構。
該平臺最核心在於動力電池系統,對續航能力提升的同時,還針對電池組的數量進行最佳化,降低電池系統的重量,而且電池管理系統中更是採用大量無線連線技術,大量減少實體線束的運用與質量。
那麼,兩者加成下,索尼也就實現了1+1<2的結果,不僅僅是坐擁本田技術這麼簡單,在背後還賦能通用的黑科技,這就有利於快速推進智慧電動車製造,充分結合了雙方優勢的聯盟。
這你就明白為什麼索尼有如此大口氣在2025年釋出量產車的原因。
其實索尼有造好一輛車的優勢嗎?
答案肯定是:“有的“!
我們常見的索尼主營業務就有:遊戲、音樂、影視、影像等,每個的屬效能夠拉低智慧電動汽車的門檻。
尤其是影像類的業務,與智慧駕駛、道路偵測有高度相聯,直接是現成的技術在那擺著。而遊戲、音樂和影視的業務,也離不開智慧生態座艙的構建,簡單搬弄一下智慧座艙也有了。
除此之外,索尼也曾對外亮相過概念電動車“VISION-S”和VISION-S 02原型車,兩車最大的產品亮點強調安全性和適應性,其中包括類似“線上雲代駕”的遠端操控技術。
可透過5G,遠在日本的工程師操控德國的VISION-S 01進行測試,實現了低延遲的傳輸以及通訊控制監測。簡單來說,索尼對於智慧造車路上的難題已化解了80%,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只離量產車僅一步之遙。
然而,智慧汽車時代已經是一種普遍現象,就算現階段本田與索尼造車專案塵埃落定,卻或許錯過了最佳的造車風口,就例如國內新能源市場近幾年來,已經融入不少新鮮血液,一線陣容的“蔚小理”早已超10萬輛的交付成績,不管是使用者口碑還是產品品質,都得到國內使用者的認可。
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交易市場,即使索尼來勢洶洶,但在根本上儼然需要突破國產新勢力這一大關口,況且它們另一個賣點還有優質的車主權益服務,免費充電、免費代駕、終身質保等,雖說本田和索尼有著耀眼的輝煌,但在這一塊兒經驗似乎差點意思。
當然,這次的合作不管結果導向如何,教授認為都不會有失敗者的存在,“索尼想要的製造經驗,本田想要的智慧化技術”,共贏的模式下,都是互相“抄作業”的過程。
至於科技巨頭索尼造車想要實現跳躍級穩住腳跟,終歸需要集中使用者最關心的剛需目標,除了智慧化座艙外,長途出行的續航能力仍是最大的殺傷力武器!
咱們就不玩虛的,直接用續航里程見分曉,那麼憑本事說話的往日巨頭,相信也能辦到圈粉無數吧?!畢竟索尼+本田其實名氣上就能力壓國產一線新勢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