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題:他們的名字,鐫刻在教育強國的基石上
新華社記者胡浩、餘俊傑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
他們被比作“春蠶”“園丁”;他們一頭承載著家庭的囑託,一頭託舉著未來的期望;他們是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築夢人,在一代代人的成長中,擔當起“引路人”的重任。
張桂梅、於漪、衛興華、高銘暄、李保國是他們當中的優秀代表。這個光榮的群體,就是——人民教師。
(小標題)點亮大山女孩的人生夢想
2021年秋季學期開學,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階中學迎來了它的13歲生日,也迎來了又一屆新生。
在全校的開學第一課上,“七一勳章”獲得者、華坪女高校長張桂梅同孩子們站在一起,又一遍重溫對祖國和人民許下的承諾。
紮根邊疆教育一線多年,張桂梅曾目睹許多女孩因家庭貧困或性別歧視輟學,心底萌生了創辦免費女子高中的夢想。2008年,她推動建立了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
從擔任華坪女高校長以來,張桂梅把所有精力都投在了學生身上,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張媽媽”。經年累月的過度操勞,讓她的身體漸漸不堪重負。她數次病危入院搶救。在一份診斷書上,醫生密密麻麻給她列出了骨瘤、血管瘤、肺氣腫等20多種疾病。在人民大會堂“七一勳章”頒授儀式上,她貼滿止痛膏藥的雙手,曾讓無數人動容。
“有人問我,為什麼做這些?其中有我對這片土地的感恩,更多的則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張桂梅說,“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站在講臺上,傾盡全力、奉獻所有,九死亦無悔。”
(小標題)站上講臺就是生命在歌唱
於漪,這是一個在談到新中國語文教育思想變革時不得不提的名字,也是無數中國教師心中的偶像。近70年的從教生涯,於漪用“站上講臺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自己的語文教學之路。
開設公開課近2000節、培養三代特級教師、著述數百萬字……已年過90的上海市楊浦高階中學名譽校長、“人民教育家”於漪,被譽為“育人是一代師表,教改是一面旗幟”。
在於漪看來,語文不僅是教孩子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更是在建設他們的精神家園。她曾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推動了語文教學的改革發展,此後又提出語文學科要“德智融合”,真正將立德樹人落實到學科主渠道、課堂主陣地。
“教師的工作應該是‘雙重奏’,不僅自己的人生要奏響中國特色教育的交響曲,還要引領學生走一條正確健康的人生路。”於漪反覆強調教師的使命與擔當,“人是要有點氣象的,我們的教育者更要有氣象。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情懷波盪,躬身踐行。”
(小標題)為學當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不唯上、不唯書、不唯風、不唯眾”,不做“風派理論家”——這就是“人民教育家”、中國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衛興華。
衛興華出生在山西省五臺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小學時,老師給他取名“衛顯貴”,希望他將來榮華富貴。從小目睹日軍暴行的他,在讀中學補習班時,把名字改為“衛興華”。
1952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教研室研究生畢業後,衛興華留校任教,直至2019年12月逝世。“要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一個學者應該做的事。”衛興華用一生踐行了自己的諾言。
從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60餘年,衛興華始終認為,自己的研究工作要與國家的需要結合起來,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分析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問題。
在多年教學中,他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結合。他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教學和闡釋,要結合國內外的經濟社會實際,讓學生們真正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科學性,且具備與時俱進的品格。
“為學當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衛興華這樣勉勵自己的學生。
(小標題)教育乃我之事業,科學乃我之生命
作為新中國刑法學的主要奠基者和開拓者,“人民教育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高銘暄為中國刑法學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作出重大貢獻。
從1954年到1979年,歷經25年、38稿,在歷史跌宕中,高銘暄全程參與並見證了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的誕生。
“徒法不足以自行。”有了刑法典,還需要能夠適用法律的刑法人才。刑法學界很多人都熟知高先生的個人信條“教育乃我之事業,科學乃我之生命”。
高銘暄最珍視的是那三尺講臺。他總說:“我就是一名普通教師,既然選擇了教書育人,就矢志不渝。”
幾十年來,他一直堅持在教學第一線,為學生教授中國刑法、刑事政策與刑事立法、刑法前沿問題等課程,為推進我國法治建設、法律人才培養作出貢獻。
“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推動法治中國建設,保障國家安全、社會穩定,讓人民權利得到保障,讓犯罪分子得到應有的制裁。”高銘暄說,“我年歲已大,但心不老,願意繼續工作。”
(小標題)扎不進泥土地,就長不成棟樑材
作為一名農技專家,他35年如一日,長期奮戰在脫貧攻堅和科技創新第一線;作為一名大學教授,他把論文和科研成果寫在大山上,讓萬千農民擺脫貧困。
他是“人民楷模”、開創山區扶貧新路的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國。
李保國生前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矢志于山區開發與治理,先後取得28項研究成果,推廣36項實用技術,打造了“富崗”蘋果、“綠嶺”核桃等全國知名品牌,探索出一條生態改善、產業發展、農民脫貧致富的山區發展之路,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帶領10萬農民脫貧致富。
“是共產黨員,我就要為人民服務;是教師,我就要為學生服務。”這是李保國的口頭禪。為了能讓學生們更好做到理論實踐相結合,李保國把大批學生“趕”到田間地頭去。
他常說:“搞科研就要像農民種地一樣,春播秋收,腳踏實地。扎不進泥土地,就長不成棟樑材。”
長期的科研工作,豐富的實踐經驗,李保國把“帶著泥土和露珠”的成果及時更新在教材和授課中。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以張桂梅、於漪、衛興華、高銘暄、李保國等為代表,千千萬萬無私奉獻的優秀教師承擔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他們,把自己最好的論文和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他們的名字,永遠留在人民群眾的心中、鐫刻在教育強國的基石上。(參與採寫:龐明廣、吳振東、陽娜、魏夢佳、王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