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改革開放正當時
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深化金融改革開放,使中國始終是吸引外資的熱土。
“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近年來,我國在多個國際場合反覆強調,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任何時候都不會動搖。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重申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再度展現出我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
歷史和實踐表明,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40多年來,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金融業也不例外。目前,我國已形成了覆蓋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期貨等領域,種類齊全、競爭充分的金融體系。截至2020年末,我國金融業總資產達353.19萬億元,其中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為319.74萬億元,規模居全球第一,保險業總資產23.3萬億元,居全球第二,成就有目共睹。
開啟大門迎客,首先得讓客人願意來。我國持續深化的金融改革開放已逐步建立起外資“願意來”的市場環境。近年來,“一行兩會”集中宣佈了50多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共批准設立了100多家外資銀行、保險、證券、支付清算等機構。徹底取消了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大幅擴大外資金融機構業務範圍,降低資產規模、經營年限以及股東資質等方面的限制。我國金融市場也正以更為開放的姿態歡迎外資參與,外資對我國金融市場投資熱情持續高漲。A股平穩納入富時羅素、標普道瓊斯指數系列,納入明晟(MSCI)因子提高到20%。中國債券納入全球三大主流債券指數,吸引了更多長期資金流入,外資在我國金融市場的投資佔比明顯提升。
願意來還得留得住。我國持續深化的金融改革開放也正在著力打造“留得住”的市場環境。近年來,隨著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互聯互通機制陸續建立並持續完善,外資投資便利度明顯提高。我國金融市場正以更高效、更符合國際慣例的方式,平等對待內外資機構。
不過,儘管近些年我國金融業開放步子邁得很快,但需要完善的地方還有不少。外資金融機構在機構准入和展業限制解除後,仍然面臨不少操作性問題。在投資過程中,面臨著市場資訊披露機制不夠健全、用於對沖風險的衍生工具不足等問題,這對我國金融市場改革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推進金融開放過程中,要進一步強化與之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境內外投資者營造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以實現更大範圍、更高層次的金融開放。
向前看,我國金融業開放的潛力大、後勁足。截至2020年底,外資持有境內債券和股票市值10542億美元,是2015年末外資持有規模的4.7倍,增長不可謂不快。但從外資持有境內股票和債券佔比來看,僅佔到A股流通總市值的5.3%、全市場債券託管總量的3%,佔比仍明顯偏低,金融市場開放仍有較大潛力有待挖掘。
未來,推動金融業開放向更高水平邁進,一方面要苦練內功,進一步深化金融業改革,提高我國金融業整體競爭力,夯實我國金融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也要完善風險防控體系,使監管能力和開放水平相適應,在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前提下進一步擴大開放。透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最佳化金融生態,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