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中,中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11日上午公佈。
“中國人口總量持續增長,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質量穩步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人口結構調整變化,性別結構改善,年齡結構‘兩升一降’(少兒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中間年齡人口比重下降)”“人口流動集聚趨勢更加明顯,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這些統計數字折射的變化,勾勒出中國最新的十年人口圖譜,也對一些西方媒體對中國的臆測和唱衰闢了謠。“一句話,圍繞中國人口統計資料的各種‘危機說’站不住腳。”浙江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志軍11日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但不可否認,生育率降低,老齡化成為基本國情,以及增長放緩是不是意味著人口零增長的年份將提前到來,已成為擺在中國面前的切實問題。“這將考驗整個社會的應對方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對記者說,不過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因為人口基數大,有更多的迴旋餘地。
在人口問題上唱衰中國,“論據不成立”
為什麼中國的人口普查資料如此重要?香港《南華早報》11日用一句話總結說,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是衡量中國人口規模和多樣性變化的關鍵,這成為政府制定未來政策的重要依據。韓國《亞細亞經濟》稱,外界對“世界工廠”未來人口走勢充滿好奇,是因為這將對全球經濟和世界格局產生重要影響。而英國《金融時報》在中國官方釋出前的一篇報道,增加了外媒對這次人口普查資料的關注熱度。該報援引所謂知情人士的話稱,中國將出現幾十年來首次人口下降。
“中國人口十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國家統計局11日公佈的資料讓傳言不攻自破。“中國人口達14.1億。”BBC報道說,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宣佈,普查結果顯示,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72萬人相比,增加7206萬人,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上個十年下降0.04個百分點。劉志軍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無論總人口規模,還是過去十年的年度增長,總體上都符合人口發展規律,沒有斷崖式下降,也沒有負增長。
一些外媒轉而強調這是中國人口“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最慢增速”。“中國長期的定時炸彈。”《紐約時報》11日以聳動的標題報道稱,出生率下降和勞動力老齡化,給中共帶來嚴峻的社會和經濟挑戰。去年中國出生人口只有1200萬,出生率連續第四年下降,表明中國面臨一場人口危機。該報由此援引專家的話說,“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可能無法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的經濟體”。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
“中國人口紅利依然存在。”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寧吉喆表示,中國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優勢將長期存在,人口紅利繼續存在。而且人口素質不斷提高,人才紅利的新優勢將逐步顯現。路透社評論說,超14億的龐大人口總規模以及佔比超六成的充沛勞動力,仍將是支撐中國這個製造業大國的主要動力。此次普查結果顯示,中國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8.8億,人口平均年齡38.8歲,“依然年富力強”。
在劉志軍看來,外媒圍繞人口問題唱衰中國,“論據顯然不成立”。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國家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拼的已經不是簡單的勞動力人口。唱衰者繼續以人口數量或傳統口徑上的勞動力佔比為依據,那是製造業時代的考量方式。
不過,中國也沒有迴避問題。《華盛頓郵報》稱,中國承認人口老齡化和低出生率帶來的挑戰迫在眉睫。資料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18.7%,上升5.44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BBC報道說,根據人口普查資料,與老年人口比例較快上升同時出現的是,中國2020年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已經處於較低水平。中國坦承,老齡化已成為今後一段時期內該國的“基本國情”。
“不能過於樂觀,也不應過度悲觀”
陸傑華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本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出中國社會一些向好發展,比如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過去十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14.21個百分點,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等。路透社稱,經濟增長的潛力除了生產資源要素外,人力成本是一個長期因素。在少子化、老齡化社會加快到來的當下,涉及中國人口政策的調整影響長遠。
在11日的釋出會上,有關“是否會考慮放開生育政策”的問題兩次被提到。法新社報道說,寧吉喆表示中國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取得積極成效,全國多出生“二孩”數量達1000多萬人,2020年0歲至14歲少兒人口數量比重上升1.35個百分點。但育齡婦女數量持續減少,“二孩”效應逐步減弱。《華爾街日報》評論稱,與美國不同,中國並不依靠移民來補充勞動力,這可能會加大中國政府放寬現有生育政策的壓力。寧吉喆援引“十四五”規劃綱要說,要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的成本,釋放生育政策的潛力。
“提高退休年齡勢在必行。”持此觀點的德國《明鏡》週刊稱,提高退休年齡在歐洲已經是共識。中國是世界上退休年齡最低的國家之一。目前實施的退休年齡規定可以追溯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當時人們的預期壽命還比較低。
人口問題並非中國特有。英國《衛報》稱,今天的人口普查資料可能會給中國敲響警鐘,但目睹這一變化軌跡的不僅僅是中國。東亞的大多數國家即使沒有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也面臨同樣難題。CNN援引北卡羅來納大學社會學教授蔡勇(音)的話說,中國正從一個“高生育率、高死亡率”的國家轉變為一個“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國家,結構調整正在進行中。但中國並不是唯一需要處理老齡化阻礙經濟發展問題的國家。“整個世界現在都步入這樣的現實:我們在一起變老。”
“未來幾年中國人口數量仍可能下降,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一場危機正在逼近。”彭博社稱,日本人口在2010年達到峰值,韓國人口在2020年首次下降。然而,這些國家都擁有一流的基礎設施、優秀的學校、高水平的生活和技術供應鏈中的優勢,這使它們有機會長期繁榮。把中國描繪成無限廉價勞動力的供應國,應該被扔進歷史書了。BBC援引經濟學人智庫中國首席分析師蘇月的話說,市場需要看到人口資料的豐富內涵。老齡化程序加快反映了人均壽命的延長,挑戰背後也意味著機遇,比如醫療和養老服務需求上升。
陸傑華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目前的老齡化速度尚未達到峰值,預計在2023年左右老齡化速度會進一步加快,所以需要提前做好制度準備。目前的一些問題是預期中的,沒有出現失控跡象。“我們需要抓住人口轉型中出現的機遇,也及時防範相關風險。不能過於樂觀,也不應過度悲觀。”
中國用二維碼實施世界最大規模人口普查
本次人口普查於去年11月開始。新加坡《聯合早報》稱,中國國家統計局原定4月上旬公佈資料,後宣佈因“準備工作增加”推遲公佈。罕見的延遲此前引發各種猜測。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統計局總統計師曾玉平11日回應說,這次普查豐富了釋出內容,增加了大量的分結構和地區分佈方面的資料,所以資料準備花費更多時間。
一些西方媒體一直對中國人口普查數字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提出質疑。之前誤報“中國人口出現負增長”的《金融時報》稱,接近中國國家統計局的人士說,最初的人口數字不到14億,但進行了上調。曾玉平11日說,此次普查漏登率為0.05%,低於國際上一般認可的3%的標準,表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真實可信,是一次高質量的人口普查。
對於中國如何進行世界規模最大的人口普查,特別是如何在疫情之下實施,外界充滿興趣。《南華早報》稱,人口普查員會分配給每個家庭二維碼,公眾隨後在微信平臺上回答人口普查的問題。這令收集和提交資料比以往歷次普查都更容易。政府還根據疫情對不同地區的影響調整普查方式,高危地區透過電話或網路進行。寧吉喆說,此次普查全面採用電子化資料採集方式,實時直接上報資料,首次實現普查物件透過掃描二維碼進行自主填報,強化部門行政記錄和電力、手機等大資料應用,提高了普查工作質量和效率。
作者: 青木、辛斌 本報記者:崔凡荻、邢曉婧、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