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1月25日電(記者 王鏡榕)“國際上把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7%作為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中宏觀察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瑾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強調,據此判斷,2000年前後,全球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未來,世界人口年齡結構還將加速老化。
人口老齡化將成為全球的新常態
“全球性的人口老齡化是不可逆轉的。儘管世界各國採取了鼓勵生育等一系列措施,但只能減緩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張瑾告訴記者,隨著科技進步,特別是現代醫學和生命科學有望得到新突破,人口老齡化將成為全球的新常態。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9:發現提要》顯示,全世界約9%的人口超過65歲,而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16%,這是世界人口老齡化最直觀表現。”張瑾告訴記者,屆時歐洲和北美地區65歲及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全世界80歲及以上人口將從目前的1.43億增加到4.26億。人口老齡化加速的主要原因是生育下降和平均壽命延長。全球婦女平均生育率已經由1990年的3.2降至現在的2.5。到2050年,全球婦女平均生育率將繼續下降到2.2。
“從老年人口內部年齡結構來看,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導致老年人口高齡化趨勢明顯加快。”張瑾指出,高齡化與獨居、孤寡、失能和失智等因素疊加,使得高齡群體的養老保障、照護服務、社會參與及老年人權益保障等變得更加複雜,這一問題在我國尤為明顯。
“相對於我國2.64億老年人口的現實需求,我國養老領域社會資本進入量能整體不足、渠道不暢、經營困難等問題客觀存在,養老產業發展政策希望引導的方向和資本實際選擇的投入方向出現偏差,”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高階研究員、北京市人大代表、財經委員會委員黃石松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我國養老消費尚處於培育和潛力釋放過程中,產業發展還存在諸多結構性矛盾,突出體現在:一是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和成本過高並存,養老消費需求尚未有效啟用;二是養老服務設施佈局與老年人口布局不匹配,設施總量不足與高空置率並存;三是新型養老產品和服務匱乏,不能滿足消費升級換代的需要;四是科技創新型產品和服務不足,企業創新動力和創新能力不足;五是養老行業營商環境仍需改善,行業經營主體小而散、運營成本高、可持續經營能力弱的狀況還客觀存在,品牌化、連鎖化、規模化發展仍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援。六是融資難、融資貴客觀存在。社會資本對養老機構運營往往採取輕資產模式,但由於缺乏抵押物,又導致融資渠道不暢。七是老年人消費維權機制不健全,消費生態仍需要培育。
黃石松強調,一方面,針對老年人的養老領域侵權行為,還未形成高效協同的消費維權機制。另一方面,給老年人提供可展示消費方式的平臺和便利消費的工具不足,易於發生消費糾紛,良好的養老消費環境營造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
“在國際戰略上,應把應對人口老齡化作為國際合作和交流、建立國際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的長期性重要主題。”張瑾強調,同時要有清晰的認知,任何國家面臨的問題、應對的經驗和教訓都根植於其獨特的國情,有其特殊性和適用的侷限性。中國不能簡單借用別人的策略,必須在借鑑發達國家經驗和吸取教訓的基礎上,實施基於自己國情的戰略,努力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能夠成功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建設理想老齡社會的道路。
“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加強國際合作。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的養老服務產業在滿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生活照料、醫療康復、健身娛樂等領域取得了很大發展,養老服務產業社會化、市場化和專業化程度較高,養老服務產業體系較為完備。”張瑾告訴記者,這些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驗優勢、人員優勢、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等,對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為積極應對全球人口老齡化貢獻中國智慧
“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產業合作方面,國務院分別下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關於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檔案,標誌著中國養老產業全面開放。”張瑾告訴記者,發改委、民政部和衛健委等部門也出臺了多項配套實施辦法,積極支援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產業。中國向世界敞開懷抱,將進一步以平等姿態推進相互開放市場,改善投資環境,消除貿易壁壘,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歡迎外國公司來華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加強合作,投資興業。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本著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將合作持續推向縱深,為人類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貢獻智慧。
“當前,我國養老產業市場環境更加最佳化,市場內生動力增強,市場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產業融合成為發展趨勢,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的積極性提高,規模擴大,投資主體多元化。”黃石松告訴記者,截止2020年底,全國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為31.9萬個,床位823.8萬張,其中民辦養老機構數量佔比為54.5%,床位數佔比為55.8%。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以及外資企業紛紛湧入,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初,全國96家央企中有18家已佈局養老產業,全球共有77家境外企業進入我國養老服務業,目前排名前20名的房企進入養老產業的有17家、進入率達到85%,萬科、保利等地產企業養老專案趨向連鎖化、社群化運營階段。
黃石松告訴記者,大城市“物業+養老服務”快速發展,截至2020年5月,全國79家上市物業公司中就有18家開展“物業+養老”服務。“保險+養老”日益成為人身險公司業務發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泰康之家養老社群已佈局京津冀、環渤海、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西南、華中等核心區域的24個重點城市,規劃總地上建築面積約367萬平方米,可容納約6.6萬名老人,其中8家養老社群已投入運營。同時,保險資金透過直接股權和間接股權投向養老及養老產業上下游醫療、健康行業。社會資本進入適老產業,對於彌補財政資金不足,豐富養老服務供給方式,加快養老服務供給,創造就業機會,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家庭幸福和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國的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與國際老齡政策理念的提出和應用基本同步。”張瑾告訴記者,2002年中國曾參加了馬德里第二次老齡問題世界大會,且帶回了“積極老齡化”概念和政策建議;當前中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加人到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建設當中。當前已有300多個國際城市參與到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建設當中,將國際社會多座城市的老年友好型城市行動方案的具體措施和中長期目標進行總結可以發現:建設層次分為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和市政服務三個方向,戶外空間和建築、交通、住房、社會參與、尊重與社會包容、公眾參與和就業、交流與資訊、社群支援與衛生保健服務八個領域,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居家、獨立、有能力參與到社會中,過有尊嚴有活力的老年生活。這一建設路徑可以為中國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設方案設計提供基本的模板。綜合理論和實際經驗,加強與國際社會的交流與合作成為了我國推進積極老齡化“中國化”的必然選擇。中國應抓住機遇,在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設實踐中為國際社會起到表率和示範作用。
“養老事業和產業協同‘走出去’方面,除新加坡、俄羅斯和中東歐等部分國家外,‘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數國家屬於發展中國家,均處於人口年齡結構的第二次變動,正在或者將要步入老齡化社會。”張瑾認為,中國在過去30年來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總體上仍然屬於發展中國家,如何在“未富”的國情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近年來,隨著中國政府大力推動私人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中國的養老產業發展迅速,且積累了一定的發展經驗。因此,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養老產業應該加強與沿線國家在養老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為沿線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技術輸出和經驗借鑑。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經驗借鑑,“網際網路+”智慧養老是中國養老產業“走出去”的主要方向,旅居養老產業為主的前沿探索是養老產業“走出去”的重要宣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