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汽奧迪Q4 e-tron:換殼不要緊,但標賣這麼貴就不好了

由 機東林 釋出於 綜合

在燃油時代次次排第三的奧迪,進入電氣化時代後,依舊還是慢了半拍。

BBA這三家德系品牌在國內首輪電氣化轉型競賽中,雖然起點相似,但在市場的受歡迎程度卻呈現出兩極分化。2021年寶馬iX3全年銷量22683輛,賓士EQC賣了5993輛,而奧迪e-tron全年僅賣出1439輛。而在今年一季度,奧迪e-tron更是隻交出“268輛,同比下滑81%”的成績。這種銷量差距是之前不曾有過的。

奧迪e-tron賣不動,除了定價過高外,也和其毫無優勢可言的產品力,有著很大關係。

為了扭轉新能源市場的劣勢,一汽奧迪又帶來首款基於MEB平臺打造的國產奧迪車型—奧迪Q4 e-tron。在此不得不說,相比寶馬需要自力更生搭建純電動平臺參與電氣化競賽而言,有著大眾純電MEB平臺做靠山的奧迪,無疑在研發純電動車型的時間和成本上要少很多。

可惜這種搭順風車的行為有利也有弊,比如之前基於MLB打造的奧迪e-tron,所配備的電四驅、全鋁框架車身等設計均難覓蹤跡。並且大眾ID系列車型中備受爭議的後輪鼓剎,也被奧迪Q4 e-tron照單全收,也使其成為奧迪旗下唯一一款使用後輪鼓剎的量產車型。

雖然大眾闡述了車型裝備鼓剎的各種合理性,但這顯然無法遮住其“散熱差、不適合連續剎車”等缺陷,之所以大眾一直堅持採用鼓剎,無非是成本廉價罷了。而奧迪作為豪華品牌,在電氣化轉型的關鍵時刻,竟然也採用了和其身份不符的鼓剎,難免讓不少觀望的消費者心生芥蒂,並且這種行為,無疑讓奧迪的電氣化形象,變得更加“廉價”。

如果說鼓剎是純電平臺MEB的鍋,那麼奧迪Q4 e-tron在產品上的表現,讓它“換殼”的鍋無處可甩。一般來講,奧迪既然採用了大眾平臺,那麼在車型設計上必然得和已經發售的大眾同平臺車型,展開較大的差異化,以此來凸顯出自身豪華車型的屬性,比如之前奧迪Q6和途昂之間的區別。

然而這次奧迪在Q4 e-tron身上,似乎並沒有傾注太多的心血去打磨和調整。也就在外觀內飾等表象層面下了些功夫。車身尺寸和整車輪廓和大眾ID.4非常接近,並且在核心電池和電機方面也與後者如出一轍,儼然一副奧迪版“精裝”大眾ID.4的模樣。不過也許是內飾用料亦或品牌溢價的不同,打出“e-tron”旗號的Q4 e-tron的起售價或許是30多萬元,比ID.4的售價高出小10萬塊錢。這引起不少網友的調侃:“貼個標就漲10萬,真會割韭菜。”

有意思的是,奧迪Q4 e-tron在外觀內飾上的調整,似乎也沒達到預期效果。一直以來,奧迪家族式設計語言一直都過分依賴進氣格柵,如今電氣化讓進氣格柵成為創新的桎梏,不過由於奧迪始終無法定下自己在新能源時代的臉譜,導致奧迪Q4 e-tron只得繼續採用“油改電”似的封閉式格柵。

內飾佈局確實要比大眾ID.4強不少,比如10.25英寸液晶儀表盤、四輻式運動方向盤等出現在了奧迪Q4 e-tron身上,而11.5英寸略微傾斜的中控屏在科技感的營造上,也要比大眾ID.4高出不少。不過這套設計若是放在目前30萬+級別的電動市場來看,就顯得有些不夠看了,無論是在時尚感亦或是豪華感上,奧迪Q4 e-tron都很難在同級電動車中佔據優勢。

得益於純電平臺的賦能,奧迪Q4 e-tron的後排乘坐空間表現不錯,雖然後排地板仍有凸起,但對整體乘坐舒適感影響並不大。雖然後排空間感頗佳,但該吐槽的地方該是得吐槽一下,後排空調區域的“復古”設計,看起來真的很掉價,這種設計放在五年前售價十萬元出頭的車上,還算是中規中矩,但擱在奧迪旗下30萬+的“新”電動車型上,違和感就比較大了。

作為燃油時代以科技為名的傳統豪華車企,奧迪並沒有在電氣化時代將“科技”潛力完全展現出來,奧迪e-tron的市場慘狀尚未消退,奧迪Q4 e-tron又以“換殼”ID.4的身份再度登場。從目前展現出的實力以及市場風評來看,不出意外的話,奧迪Q4 e-tron很有可能會步入e-tron的後塵。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