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時捷衝刺史上最大IPO,每3輛跑車有1輛銷往中國

(文/潘昱辰 編輯/馬媛媛)儘管資本市場的寒冬之下,不少上市計劃被暫時擱置,但保時捷IPO的啟動已經被按下了快進鍵。

9月5日,大眾汽車集團監事會確認,將在9月末或10月初進行保時捷股份公司(AG)首次公開募股(IPO),預計在今年第四季度登陸德國法蘭克福交易所。

大眾集團宣稱,儘管創紀錄的通貨膨脹和能源危機導致歐洲股市暴跌,保時捷的估值依然在600億至85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173億-5911億元)之間,將成為史上規模最大的IPO之一。

保時捷衝刺史上最大IPO,每3輛跑車有1輛銷往中國

保時捷IPO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與IPO一起在網路引發關注的,還有保時捷車碰撞起火的影片。

9月14日多個新聞平臺報道顯示,9月5日在蘇州一輛保時捷碰撞護欄後引發大火,路過群眾想營救卻沒辦法從外部開啟車門,車內人員無法脫困導致身亡。知情者透露,這輛發生燃燒的保時捷,屬於Taycan純電系列,根據配置市場報價89萬到183萬不等。

保時捷衝刺史上最大IPO,每3輛跑車有1輛銷往中國

蘇州一保時捷Taycan碰撞後起火,車門無法開啟導致無法施救 圖片來源:網路影片截圖

每三輛裡一輛銷往中國

與中國的競品相比,保時捷電動產品的推進速度相對一般。出事這款純電動跑車Taycan直到2019年才正式上市,因平均售價在人民幣100萬元以上,更一度引來馬斯克的各種挖苦。同時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Taycan全球銷量僅為2萬輛,佔保時捷全球銷量的不到9%。

2021年,隨著疫情影響的退坡,Taycan的全球銷量來到4.13萬輛,比上年翻了一番,且超過了同廠生產的911,佔比達到13%。同時保時捷表示,在歐洲交付的新車中,電動車(含純電和插混)的佔比已接近40%。隨後,保時捷還計劃推出純電版Macan,併到2025年左右將718轉型為純電版。

不過,近年保時捷電動車的進展主要基於歐洲市場,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Taycan的存在感則更為稀薄,與保時捷燃油車在華表現並不相稱。2021年,Taycan在華銷量約為7300輛,在保時捷中國總銷量中佔比約7.6%,相較保時捷電動車在歐洲和全球所佔份額,這個比重明顯處於劣勢。

保時捷衝刺史上最大IPO,每3輛跑車有1輛銷往中國

保時捷首款純電動跑車Taycan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5年奧博穆出任CEO後,保時捷的年銷量從2015年的22.5萬輛逐年上升,並於2019年突破28萬輛。其中最大成就,莫過於保時捷在中國市場取得的顯著進展。

2020年,保時捷全球銷量因疫情略有下降,但中國市場年銷量達到8.9萬輛,同比增長3%,成為疫情期間唯一實現增長的單一市場。

2021年,保時捷新車交付量首次突破30萬輛大關,同比增長11%,再創歷史新高;中國市場交付近9.6萬輛,同比增長8%,並連續7年蟬聯全球最大單一市場。換言之,全球每賣出三輛保時捷,就有一輛銷往中國。

上市背後暗流湧動

保時捷是大眾集團旗下盈利能力最強的品牌之一。2021年保時捷的銷量僅佔大眾集團總銷量的3%,卻為集團貢獻了近30%的利潤。

資料顯示,2021年保時捷營收達到331億歐元,同比增長15%;銷售利潤達53億歐元,同比增長27%;銷售回報率為16.0%,比上年增長1.4個百分點。

得益於良好的財報資料,保時捷能獲得如此高的估值並不令人意外。然而,並非所有投資人和行業觀察者都看好此次IPO。根據伯恩斯坦對58名大眾集團投資者的調查,支援保時捷IPO的投資人僅佔42%,另有41%的投資者反對。

據路透社報道,兩名參與IPO專案的內部人士認為,如果保時捷堅持上市,實際報價可能比預期更低,因為全球市場環境正面臨嚴峻挑戰,僅汽車行業就包括晶片供應短缺、原材料價格和油價上漲、俄烏衝突等負面因素。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歐洲只有57家企業進行IPO,比去年同期減少了四分之三。

對於啟動保時捷IPO的原因,大眾及保時捷高層對外一般解讀為集團轉型需要。

大眾集團執行長(CEO)兼保時捷CEO奧博穆表示,此次IPO將為保時捷開啟新的篇章,並擁有更大的獨立性。集團首席財務官(CFO)安特利茨也認為,保時捷IPO將為集團的電氣化轉型提供資金,並帶來明顯的推動力。

保時捷衝刺史上最大IPO,每3輛跑車有1輛銷往中國

大眾汽車集團CEO兼保時捷CEO奧博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保時捷急於IPO,還離不開與大眾集團之間近百年的恩怨情仇。

根據此次IPO框架協議,擁有大眾31.4%股權和53.3%投票權的保時捷控股公司(SE),將購買保時捷(AG)25%加一股普通股,比優先股的配售價高出7.5%。而控制大眾集團的保時捷家族和皮耶希家族,將獲得保時捷具有否決權的少數股東地位。

大眾集團的股東之一、資產管理公司DWS的亨德里克·施密特認為,保時捷在歐洲資本市場動盪的背景下IPO,根本原因正是背後兩大家族企圖加強對公司控制的體現。

大眾集團的“大象轉身”

自2015年柴油發動機排放作弊事件後,包括保時捷在內的大眾集團遭到嚴厲懲罰,不得不加速公司的電氣化轉型。作為“替罪羊”,與皮耶希存在矛盾的集團CEO馬丁·文德恩被迫辭職。在皮耶希的推薦下,出自寶馬的赫伯特·迪斯出任大眾汽車品牌CEO,並於2018年兼任集團CEO。

和當年的皮耶希一樣,迪斯擅長透過降本增效來改善公司財務。文德恩下臺後,迪斯和時任集團CEO馬蒂亞斯·穆勒一道全球裁員3萬人,從而節省了37億歐元支出。他還大舉削減沒有盈利前景的產品線,連皮耶希力主的輝騰專案也被一併砍掉。

轉型過程中,迪斯一直將大眾對標特斯拉,他不時稱讚埃隆·馬斯克的公司作為行業領先者的經營理念。在他任內,大眾先後推出了基於MEB平臺的ID.系列電動車,並推動奧迪、保時捷合作研發PPE高階電動車平臺;公司更投資數十億歐元,用以新建生產電動車和動力電池的工廠;在智慧化領域,迪斯還主導大眾軟體事業部獨立為CARIAD公司,並投入大量資金用以研發.

保時捷衝刺史上最大IPO,每3輛跑車有1輛銷往中國

原大眾汽車集團CEO赫伯特·迪斯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然而,首款基於新平臺的電動車ID.3一經上市,便因軟體問題而遭遇大量“差評”,並屢次推遲交付時間,嚴重打擊了大眾電動車的聲譽,也使迪斯備受質疑;此前為降本而發動的大規模裁員,又使之失去了工會勢力的支援;集團背後的兩大家族更是野心勃勃,意圖乘機加強對公司的掌控力;大眾集團的總銷量也於迪斯任內逐漸下滑,2021年更跌至不到900萬輛,成為十年來最差的資料表現。

2021年7月,在迪斯大眾生涯的最後時光,大眾集團釋出“2030 NEW AUTO”戰略,計劃到2025年對電動車、自動駕駛和未來技術的投資增至730億歐元,達到未來五年支出預算的一半左右;到2030年,集團純電動車的份額上升至50%;到2040年,集團所有新售車輛接近零排放;最遲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

然而迪斯最終還是沒能看到自己描繪的藍圖實現,在汽車巨頭經典的“內鬥”戲碼中,迪斯不得不於今年8月黯然離開。而接替其擔任集團CEO的,正是現任保時捷CEO奧博穆。他也是繼迪斯之後,又一位同時身兼集團和旗下品牌雙重CEO的領導人。

今年9月在接任大眾集團CEO後,奧博穆也一併承接了集團轉型任務。根據“2030 NEW AUTO”戰略,保時捷計劃向電氣化和數字化轉型投資150億歐元,預計到2025年電動車型(含純電和插混)的銷量佔整體銷量的一半,到2030年,新車中電動車型的比例達到80%以上,並實現碳中和。在供應端,保時捷新成立的合資公司Cellfore預計在2024年實現批次生產電池,並與合作伙伴一道建設自有充電基礎設施。

對於剛剛接過集團CEO權杖的奧博穆,資本市場並未青睞有加。伯恩斯坦調研結果表示,有超過70%投資者認為,奧博穆同時擔任大眾集團和保時捷品牌CEO,對保時捷的品牌獨立性和上市前景不利。大眾集團頭部投資者之一、德卡投資管理公司主管英戈·斯佩奇更直言,基於沃爾夫斯堡(大眾集團總部)“糟糕的企業管理”,奧博穆不可能處理好所有事務。

相較兩大家族對集團和保時捷的控制慾望,保時捷IPO帶來的公司轉型融資更像是一個附屬產物。而保時捷能否順利完成IPO,最終還得依靠時間和市場表現說話。但中國市場能在保時捷的電氣化轉型中發揮多少作用,仍然在於後者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在百花齊放的中國電動車市場中,從低端代步車到高階豪華車,品類應有盡有,並不缺少保時捷的位置;可如果離開中國市場的規模,僅僅依靠歐洲和其他區域市場,保時捷能否按時完成任務,還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上市並不是一家企業的最終歸屬,長期價值最後還是會迴歸經濟規律。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664 字。

轉載請註明: 保時捷衝刺史上最大IPO,每3輛跑車有1輛銷往中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