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和比亞迪的前車之鑑,消費者或可跳出品牌策略,直擊產品力

特斯拉和比亞迪的前車之鑑,消費者或可跳出品牌策略,直擊產品力

文/都安

在買車的時候大家很容易就被汽車品牌牽著鼻子走,雖然現在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可能已經有了一定的廣告辨析能力,但是對於印象中的豪華品牌和一些普通品牌,腦子裡的刻板印象總是有一條清晰的分割線,總覺得豪華汽車的各方面就是要好一些。

其實豪華與不豪華只是品牌的營銷策略和路線不同,這與這輛車本身的質量或好壞不會有本質的關係。比如在前段時間,同樣的價格買特斯拉就是比買比亞迪的車主有優越感,特斯拉一定比比亞迪好嗎?其實也不見得如此。

特斯拉和比亞迪的前車之鑑,消費者或可跳出品牌策略,直擊產品力

怎麼具體理解以上問題呢,比如說實力如此強的大眾想要自己做高階車型卻一再失敗。要知道,大眾集團是一家擁有12個你耳熟能詳品牌,市值排名全球車企第三的行業龍頭。但是,卻至今也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高階車。大眾曾經也嘗試過,2002年輝騰作為大眾汽車的第一款頂級豪華車型量產上市,號稱最低調的高階車,面世就是百萬級,售價明擺著對標寶馬七系和賓士S。可是這款無論是配置還是內飾都稱得上豪華的車型,卻沒能成功讓大眾打入高階市場,反而虧損連連,最終宣佈停產。

特斯拉和比亞迪的前車之鑑,消費者或可跳出品牌策略,直擊產品力

其實失敗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因為輝騰的產品力不夠,因為大眾的實力完全可以把各種豪華堆砌在該車上,究其本質是還留在輝騰車上的大眾標。當你看到大眾標,第一時間想到的一般是主打價效比的朗逸、高爾夫、邁騰等車型,他的標誌一旦放到價效比車型上面,就沒有人會為品牌付錢,更多的是車上用料的一分錢一分貨,但其實豪華車型是需要消費者為品牌溢價買單的。

特斯拉和比亞迪的前車之鑑,消費者或可跳出品牌策略,直擊產品力

接下來回到為什麼買特斯拉就是比買比亞迪的車主有優越感,其實從2018年網約車使用的車型就是比亞迪,其主推車型漢也偶爾會被看到。所以大家對比亞迪的印象很早就已經是價效比,以至於後續比亞迪推30萬級別的車,大家對他的印象還停留在價效比階段,高階車型很難售出。

特斯拉和比亞迪的前車之鑑,消費者或可跳出品牌策略,直擊產品力

而特斯拉則不同,2008年推出第一款ROSTER,其售價直接到10.9萬美元的起售價,如果賣到國內也是百萬起。但你這在當時這電池技術不穩定,電車也不受歡迎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人買,後來這款車宣佈停產。但其實於特斯拉而言這反而是開了一個好頭,是其周密的品牌策略的一環。

回看特斯拉的產品線,他自roster開始依次推出的是80萬人民幣左右的model X,價格差不多的model X,然後才是四五十萬國產補貼後二三十萬的MODEL3。利用錨定效應,雖然第一款車沒有盈利,但是給消費者帶來了高階品牌的印象,然後逐漸從高階市場下沉,讓消費者認為二三十萬的model 3是十分划算的高階車。

特斯拉和比亞迪的前車之鑑,消費者或可跳出品牌策略,直擊產品力

特斯拉和比亞迪一個是從高階在做品牌下沉,另一個是從下沉市場嘗試突破高階。由此你會發現,無論是在這個例子還是在國產手機或拼多多的例子裡,品牌自上而下走很容易勢如破竹。但是當你已經打入了下沉市場,再想要甩開這個標籤,改變消費者的刻板印象,轉而進入高階市場幾乎難如登天。

特斯拉和比亞迪的前車之鑑,消費者或可跳出品牌策略,直擊產品力

不過也並不是全無可能,比如大眾集團自己做不了豪華品牌汽車就選擇收購賓利,奧迪,布加迪,並且收購進來以後依舊是讓他們保留姓名,而不是把他們通通改成大眾。就是因為他發現消費者的刻板印象是十分難以扭轉的,但是自己又不能放棄高階市場,那既然自己的大眾汽車暫時做不了高階,不如收購一些高階品牌,在高階市場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特斯拉和比亞迪的前車之鑑,消費者或可跳出品牌策略,直擊產品力

寫在最後:

其實在廣告誕生之際,宣傳與包裝對於產品來說就十分重要,有時甚至大於產品本身實力。廣告裡有一句話“消費者是市場裡的演員”這是指在購買汽車時,消費者會因為汽車品牌文化而猶豫,感覺只要購買了這款汽車,該汽車品牌的價值就賦予在了車主身上。作為消費者如果能夠看破這一點,認清自己購買汽車的需求,選擇對應價值的產品,或許能很大程度避免不必要的一些消費。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75 字。

轉載請註明: 特斯拉和比亞迪的前車之鑑,消費者或可跳出品牌策略,直擊產品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