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個人成長中,性格特質所發揮的影響作用非常明顯,而孩子的性格特質也並非是與生俱來的,這與他們後天的成長環境大有關係。甚至於說父母所給予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影響著孩子身上的性格,形成以及特質顯現,但是很多家長卻對此不以為意。父母們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卻不曾想這樣的教育引導有可能會促使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父母眼中的乖乖女,朋友眼中的“老好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並不快樂
小雅是一名00後,她畢業於名校,有著光鮮的工作,可是她知道自己過得並不開心,甚至為此前段時間她還特意去看了心理醫生。在父母眼中,小雅是聽話的好孩子,在朋友們眼裡,小雅是善解人意的老好人。可是隻有小雅自己知道,這並不是她想要的“人設”。
雖然小雅是獨生女,但是父母對她並不寵溺,忙於事業的兩個人,總是要求小雅乖一點,再乖一點。平時父母工作忙不在身邊,所以小雅很怕爸爸媽媽不要自己了。所以為了滿足內心的安全感,小雅不斷地討好父母,她認為只有討好才能夠留住父母的愛。
在交了朋友後,小雅還是會像本能一樣的表現出討好的行為舉止。小雅擔心,如果自己不妥協不謙讓,朋友就不會願意和自己繼續相處。所以在朋友們中,小雅是那個最好說話的人,不管是多過分的請求,她都不會拒絕。
雖然看起來小雅很優秀,在朋友們中也常常會收穫好評,但是隻有她自己知道,把自己放低姿態的樣子很醜、很累。不管是與父母相處還是與朋友相處,小雅都習慣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之上,討好型人格消磨了她本應該獲得的快樂,這也使得她對自我的評價出現了偏差。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很容易表現出逆來順受、自怨自艾、自卑懦弱的行為舉止。依靠委屈自己的方式來獲得他人的反饋,這本就是一件極其內耗的事,對於孩子而言,討好型人格其實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
討好型人格不是與生俱來的,這與父母的教育方式大有關係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們習慣對孩子施加嚴厲的教育,並且認為這樣的教育方式才能夠讓孩子有出息,但是也正是這種過於強勢的教育引導,使得孩子的內心訴求不斷地被壓抑。過於嚴厲的父母讓孩子很沒安全感,於是孩子便會出於自我保護的心理習慣性地取悅討好。
也有些父母總是要求孩子乖巧聽話一點,而對於活潑好動的孩子而言,想要做到乖巧聽話,這並不容易。當孩子被父母的乖巧教育“洗腦”後,他們會認為委屈自己,勉強自己作出妥協,這樣才是正確的做法。為了實現父母口中的乖巧,孩子們給自己帶上了討好的面具。
不被父母重視的孩子,在自我評價上總會較為負面,他們時常會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的漩渦之中,自卑怯懦如影隨形,甚至連笑容都多了幾分虛假。為了能夠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討好的樣子變成了孩子爭取的資本。
家長們怎樣做才能夠避免把孩子培養成討好型人格?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們有必要給予孩子一定的話語權,讓孩子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訴求。這樣平等的家庭關係才更加能夠讓孩子變得自信起來,同時,這也使得他們內心的安全感訴求得到了足夠的滿足。父母們也要改變自身居高臨下的姿態,不要讓孩子總是昂著頭和自己說話。
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加應該發現孩子身上與眾不同的一面,注重個性化的教育引導,才更加能夠讓孩子身上獨特的一面展現出來。過於壓抑的教育只會把孩子變成父母手中的牽線木偶,而這也將會使孩子失去自我。鼓勵孩子做自己,這才能夠有助於孩子端正自我認知。
鼓勵孩子多去嘗試和挑戰,讓孩子在不斷地嘗試和挑戰中變得更加自信。即便犯錯了,父母們也應該對此有所體諒和包容,這樣孩子才不會因為害怕犯錯而偽裝自己。放下完美主義的父母,才更加能夠看到孩子身上真實的模樣。
父母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的性格形成產生影響,討好型人格不僅使孩子迷失了自我,同時也讓他們失去了自尊。低人一等的姿態並不會讓孩子獲得長期穩定的情感關係,而且這還有可能會成為孩子不斷前行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