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斯坦時報》網站9月15日發表印度西孟加拉邦前邦長戈帕拉克里希納·甘地的一篇題為《當印度和中國會談時》的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儘管實際執行將是一個重大考驗,但印度外長蘇傑生和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9月10日在莫斯科達成兩國軍隊應該繼續對話、儘快脫離接觸、保持必要距離、緩和現地事態的共識值得慶賀。他們達成的一致意見不僅是雙邊外交反應的成果,也是實踐智慧的成果。
事實上,這是2018年在青島簽署關於共享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水文資料的協議以來中印之間最清晰可見、最現實的事態發展。鑑於我們的邊界爭端以及中國的立場,印中雙方達成的這項協議具有歷史意義。我當時就認為,現在愈發相信,它其實具有文明意義。
一場水危機迫在眉睫,因為全球變暖使依靠冰雪融化補給的河流水源減少,兩國都依賴雨水補給河流。歷史上,文明一直是圍繞以河流為基礎、靠河流來滋養的居住環境。
這讓我想起了1998年6月中國駐印度大使向時任印度總統科切里爾·拉曼·納拉亞南遞交國書時候的情景。納拉亞南總統早年在外交部工作時曾主管對華工作。他本身是學者,對中印關係有深入研究。
納拉亞南總統審閱了對中國大使的歡迎詞文稿,補充了他自己的一些特別感言,例如:“作為東方的姐妹文明,印度與中國有著廣泛的接觸和交流,這些接觸和交流不僅互惠互利,而且豐富了亞洲和世界的文明。”
兩年後,納拉亞南總統啟程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時任總理阿塔爾·比哈里·瓦傑帕伊對他說,希望這次訪問“開啟兩國關係的新篇章”。納拉亞南總統在那次訪問期間不止一次地強調了一個事實:兩國關係不和的時間比關係和諧的時間要短得多。
中印兩國關係會如何發展難以預料。但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放棄對兩國和平歷史的瞭解,要儘量擴大蘇傑生和王毅所說的“繼續對話”。在這種對話的直接關切之外,我們還必須努力維護青島協議,因為它關乎生命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