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9月8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區,街頭可見多個無家可歸者的帳篷。(圖片來源:新華社)
近年來,紐約市無家可歸者人數激增至80000人,達到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的最高水平,僅9月11日當天就有55338人睡在城市收容所,其中包括18000多名兒童。無家可歸者問題暴露出美國貧富差距拉大的現實,對很多人來說“美國夢”無處安放。
無家可歸者激增並不是紐約一個城市的問題。《華盛頓郵報》7月3日報道稱,美國全國各地的避難所都報告稱,因為難以維持基本生活而前去尋求幫助的人數激增。而在避難所之外,更多難以統計數量的無家可歸者流浪街頭或是在公園等地紮營居住。
抗疫不力、通貨膨脹、住房緊缺等是造成目前美國無家可歸者數量激增的主要原因。疫情對美國經濟、特別是服務業衝擊嚴重,導致很多人失業。美國勞工部8月6日的資料顯示,儘管以休閒和酒店業為代表的服務業失業率在7月降至9%,遠低於去年同期的25%,但就業人數遠低於疫情前水平。由於服務業從業者的收入普遍不高,這意味著大量就業人口在過去兩年時間裡不但沒有收入,反而可能耗盡積蓄,不得不靠政府補貼和救助為生。
無家可歸者也成為當前美國高企的通貨膨脹的最大受害者。過去幾個月裡,美國物價飛漲,住房成本、能源和食品等基本必需品價格持續走高,令越來越多人面臨流離失所的危險。美國政府問責局2020年的一份報告指出,租金中位數每增加100美元,美國的無家可歸率就會增加約9%。資料顯示,5月美國租金中位數躍升至創紀錄的2002美元,比前一年的1738美元增長了15%。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資料顯示,6月初約有1370萬美國人拖欠房租或抵押貸款,比4月增加7%。其中有460萬人“有可能”或“很可能”在未來兩個月內因無法繳納房租或償還貸款而失去住所,比4月增長了32%。
住房緊缺、特別是低收入者負擔得起的支援性住房緊缺,則令當前的情況更加惡化。以紐約為例,紐約州社會服務部8月31日釋出的報告稱,紐約有資格獲得政府資助的支援性住房的無家可歸者中僅有16%得到了安置。紐約城市司法中心安全網專案的社會工作者克雷格·休斯表示,儘管紐約市政府一再表示會興建支援性住房,但實際上政府官員仍更願意興建臨時庇護所而不是永久性政策住房。紐約並不是孤例,根據美國全國低收入住房聯盟的資料,全美約700萬極低收入的租房者無法獲得支援性住房。對低收入者來說,無力負擔市場租金,又不能入住支援性住房,最終的結果就是流離失所。
無家可歸者激增的背後,是美國貧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現實。美國稅收公平協會披露的資料顯示,2020年3月中旬至12月,651名美國億萬富豪的財產從2.95萬億美元激增到4.01萬億美元。該機構負責人弗蘭克·克萊門特感慨:“美國從未有過如此龐大的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情況。”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疫情期間,總收入低於10萬美元的家庭中,高達54%的家庭面臨著嚴重的家庭財務危機。9月16日,美國或將迎來30年來首次全國性鐵路罷工,其主要原因就是在過去幾年裡,鐵路公司賺得盆滿缽滿,但鐵路員工卻要面臨薪資跑不過通脹的命運。對自我定位為“工會捍衛者”、又是美國最喜歡坐火車的總統拜登來說,鐵路工人罷工無疑是種嘲諷,鐵路罷工所帶來的供應鏈危機及其對農業、工業、民生等眾多領域的負面影響,更是陷於中期選舉苦戰中的民主黨人不願看到的。
一直以來,“擁有一間帶柵欄的房子”都是“美國夢”的象徵。然而,當越來越多美國人因為種種原因流離失所,當貧富差距的鴻溝日益拉大,“美國夢”也終將在現實面前撞個粉碎。(聶舒翼)
海外網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