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新坊鎮自2016年開始系統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如今,新坊鎮礦山實現了原有廢棄礦山作業面全面復綠。
劉繼剛攝(人民圖片)
經過生態修復,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高山鄉村大金坪從昔日的廢棄礦山變為花海,引來眾多遊客。
王 罡攝(人民圖片)
重慶市萬盛經開區有著80多年的企業化採煤歷史,形成了180平方公里的沉陷影響區。近年來,萬盛加快採煤沉陷區生態環境修復,目前,植被恢復25000畝,土地整治29400畝。圖為重慶萬盛經開區黑山鎮魚子崗村綠意盎然,景色美不勝收。
曹永龍攝(人民圖片)
中國是礦業大國,開發利用礦山資源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近年來,各地積極修復廢棄礦山,大量荒蕪的礦區重現綠水青山,併成為人們休閒度假的新去處。
修復“疤痕”
許多礦山不僅在開採後成為山體裸露的廢礦,在開發利用過程中也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比如開挖、壓佔、坍塌、水土流失、尾礦砂庫等。據相關統計,我國礦業廢棄地面積大、種類複雜,生態修復率低於發達國家。
在資源大省山西,礦產開採除了引起徑流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和溼地縮小外,還因產生採空區漏斗狀輻射區域而影響地表植被。
在長江經濟帶,礦山開採也留下許多環境疤痕。據前幾年的統計,大量歷史遺留礦山不僅造成大面積土地損毀,而且礦業活動產生的“點-線-面”開發利用格局造成了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遷徙廊道被破壞,影響區域生態系統完整性。在長江經濟帶,煤炭、有色金屬、磷礦等資源開發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突出,其中磷礦採選與磷化工產業快速發展已導致總磷成為長江超標汙染因子。
據報道,橫跨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與翁源縣的大寶山礦新山片區,歷經30餘年無序採礦後,留下地質破壞、水土流失等生態破壞惡果。其中,尾礦渣以及選礦廢水給下游清遠、佛山、廣州等地數千萬人的飲水安全帶來隱患。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礦山及其周邊環境的生態和生存環境,逐漸成為社會各界的共同訴求,更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
美麗蝶變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國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工作開始步入法制化軌道,許多大型煤礦區開始透過復墾、復綠重建了礦區生態。
但因歷史欠賬多、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礦山修復的腳步依然趕不上人們的期望。如何儘快將數以千萬畝的損毀土地變廢為寶?2019年,一種全新的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體系誕生——自然資源部對外公佈《關於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提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激勵、吸引社會投入,推行市場化運作、科學化治理的模式,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
同年,為破解礦山修復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自然資源部研究起草了《關於建立激勵機制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明確鼓勵礦山土地綜合修復利用。
《徵求意見稿》還特別提出,鼓勵各地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在礦山修復后土地上發展旅遊觀光、農業綜合開發、養老服務等產業。
按照政策要求的方向,許多廢棄礦山經過生態修復實現華麗蛻變,成為一個個著名的旅遊景區。
南京湯山礦坑國家公園邊坡改造礦坑修復工程,以假山瀑布的形式修復破損山體,成功地將自然生態環境的恢復與城市的休閒生活相結合。
位於上海佘山的世茂深坑酒店是一座建在廢石坑裡的酒店,該酒店原本是深80米的廢棄礦山,設計師沿著懸崖峭壁建設酒店客房,建成後成為世界上海拔最低的酒店之一。
重慶銅鑼山露天礦山廢棄礦坑最大深度達到90多米,礦坑積水最深20餘米,給周邊居民生活帶來威脅。銅鑼山廢棄露天礦山在生態修復過程中,突出生態優先原則,對特色景觀進行開發,植入新生景觀設計和旅遊觀光產業,引導社會資金投入,使礦山廢棄地實現了最大化生態、經濟價值。
廣東大寶山礦經過8年生態修復,曾傷痕累累的礦山如今正在“癒合”。
任重道遠
進入21世紀,中國礦山治理成效顯著。據統計,2001年至2018年,全國累計完成治理恢復土地面積約100.46萬公頃,2018年,累計治理礦山7298個。
在修復理念上,各地從過去簡單的復綠過渡到生態功能修復上。“以前,礦山修復最早提出的辦法是復綠,隨著復綠工作的不斷深化,進一步提出要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隨著礦山開採面積的擴大和性質的轉變,僅僅停留在生物多樣性修復階段也不夠,我們必須要進入生態功能修復階段。”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特聘教授高吉喜認為,礦山生態修復不僅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修復,還要考慮到與自然生態系統相匹配的經濟、社會系統的修復,這兩個系統一定是互相關聯、不可分割的。
儘管國家大力治理廢棄礦山,但礦山生態修復是一項長久事業,任重道遠。專家認為,對中國礦山生態修復而言,還需要建立更為完善的土地開墾體系、法律法規以及成熟的管理制度。
北京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晉峰建議,今後礦山修復應充分從“山水林天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宏觀、系統的角度出發,以汙染治理“三公理”——不為害、不擴散、充分公示為基礎,制定礦山修復工作總體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