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獨居成年人將近1億:別用“可恥”來定義單身

民政部的資料顯示,2018年我國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這個數字將上升到9200萬。隨著單身人群的不斷壯大,一人食餐廳興起,一人份的食品、飲品也開始走俏。

中國獨居成年人將近1億:別用“可恥”來定義單身

多年前,張楚有首歌《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傳唱很廣。或許00後已經不知道張楚是何許人也,但他們依然活在“單身鄙視”的時代。戀愛的季節,孤獨彷彿是“可恥”的;成雙成對的街頭,單身彷彿是另類的;在催嫁逼婚的長輩眼裡,獨居是叛逆的。

不必責怪一些人的守舊,事實上從古至今,都不乏人對獨身持懷疑與反對態度。獨身、獨居,與人的“群”屬性相悖。

然而,焦慮地徘徊在公園相親角的家長們卻無論如何也阻擋不住單身潮的到來。美國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艾裡克•克里南伯格在《單身社會》一書中說,美國有七分之一的成年人獨自生活。這還是幾年前的統計資料。

即使在更強調“傳統價值”的東方社會,獨居群體的規模也越來越龐大。據日本的相關人口研究統計,目前日本5300萬住房當中,有1/3的住戶都是獨居生活,預計到2035年,這一比例會迅速上漲到接近40%。中國的比例還沒有如此誇張,但是接近一個億的絕對數值,也足夠讓人驚訝。

為什麼作為“社會化動物”的我們,在完全依賴高度分工合作的現代社會,反而越來越多的人離群索居,與他人保持距離?

一來,人的壽命延長加劇了獨居的可能性,獨居者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離婚或喪偶的老人。早些年,日本女作家上野千鶴子寫過一本書《一個人的老後》,她發現:“生命旅程越長,越有可能只剩自己獨自走下去。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最後都是一個人。”她的這本書就是為獨居老人提供實用生活技巧——讓他們如何過得體面和優雅。

二來,多元價值觀鼓勵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被催婚的年輕人努力地向父母解釋自己的觀念:結婚的目的是為了幸福,如果不合適,寧可不婚也不將就。對婚姻的態度並不在於會不會結婚,而是何時結婚。初婚年齡不斷延後,就導致人們獨自生活的時長在增加。

三來,市場提供了豐富的服務,為一個人生活提供了便利和可能性。經濟發展創造了巨大的財富,福利保障日益完善,使小家庭不必非依賴於家族的庇廕,也使個體不必非依賴於家庭的保護。正像研究顯示的,結婚率和生育率,與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經濟水平呈負相關。敏銳的市場很早就意識到單身經濟的價值,於是“一人食餐廳”“單人份火鍋”“KTV單人包間”“單身者保險”等專門針對獨居者的產品被推陳出新,這些也反過來幫助獨居者更坦然地面對甚至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獨居有獨居的逍遙:比如,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不用承擔別人的責任;不必擔心與人靠得太近而彼此受傷;不用遷就另一半;在獨立的空間裡不受干擾,享有充分的安全感……

但獨居也獨居的煩惱:網上曾有一個圖表,將孤獨劃分為十個層級,最高層級是一個人去做手術,這說出了獨居者非常現實的隱痛。如果說經濟能力是獨居的保障,那麼健康則是獨居的基礎。這裡的健康,不僅是指生理健康,還指強大的心理。無論朋友圈裡多光鮮,微信群裡多熱鬧,孤獨感都會像風一樣從窗縫裡鑽進來。在社交媒體時代,人們的聯絡似乎是更緊密了,朋友也更多了,但是,真正能與自己分享心情、分擔憂愁、排遣焦慮的人卻未必更多,社交媒體上的熱鬧有時更襯托出燈光下的孤單身影。學會愉快地與自己相處,是單身者的必修課。

從來都沒有完美的生活方式,每一種選擇都必然有其理由。既不要用“可恥”來定義單身,也不要以“時尚”來冠名獨居,它只是人生的一種可能性。而無論哪種生活方式,只有認真的人,才是最美的。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43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獨居成年人將近1億:別用“可恥”來定義單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