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阿拉斯加自己的主場遭遇中國棒喝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本週又風風火火趕到歐洲,希望憑藉拜登政府就職後首次對北約和歐盟的訪問之行,重振跨大西洋關係,在歐洲盟友面前,找回那份被痛斥為“居高臨下的老毛病”。
△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會議現場我們先來回顧下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的談判桌上對布林肯擲地有聲的警告:“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與中國打交道,就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進行。”此外,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也表示:“同時我們要求美方徹底放棄干涉中國內政的霸道行徑。美國的這個老毛病要改一改了!”
遺憾的是,中國在美國家門口的一席警告沒有傳到歐盟的耳朵裡,或是沒有被歐盟聽懂。
歐盟準備的“見面禮”砸在了自己的臉上
在布林肯到訪布魯塞爾前夕,歐盟基於謊言和虛假資訊以人權為由,對中國新疆有關人員和機構實施制裁。有分析人士認為,這與其說是做給中國看,不如說是做給美國看。
△中國反制歐盟影片截圖
作為回應,中國馬上進行了反制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稱,這叫“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的反擊一時間讓歐盟有點措手不及。原本是想送給布林肯一份“見面禮”,結果弄巧成拙,禮物砸在了自己的臉上。
“美國回來了”嗎?
首次參加北約外長會晤的布林肯急於向歐洲盟友傳遞一個資訊:“美國回來了”。
△布林肯(左)與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共同出席新聞釋出會
與特朗普政府不同,拜登領導的新一屆美國政府曾多次強調,要加強與歐洲盟友的全方位合作,其中軍事防務是重點領域之一。
然而對於如何重振跨大西洋關係,從雙方首次面對面的會議效果來看,可謂是“雷聲大、雨點小”。與會各方更多地停留在口頭表態和相互許諾層面,並沒有拿出具體的執行方案。
《紐約時報》指出,儘管拜登的首席外交官希望安撫受到美國上屆政府傷害的盟友,承諾共同磋商、協調行動,但潛在的系列問題仍然存在。
△《紐約時報》刊發以“北約歡迎布林肯 但無法隱藏在關鍵議題上的分歧”為題的文章
軍費分攤就是北約的一個老大難問題。自特朗普政府2016年就職以來,美國與歐洲的北約盟友因軍費支出等問題矛盾不斷,美國曾一度威脅退出北約。就在上個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再次公開宣告,“北約已經進入了‘腦死亡’時代,歐洲正在因為北約而對美國產生病態的依賴。”在經受第三波新冠疫情衝擊和經濟衰退的雙重打擊之下,部分歐洲的北約支柱國家,例如法國和德國,很難再加大軍費支出。
“北溪-2”令美國的槍口指向了歐盟
德國主流媒體《法蘭克福匯報》用“馬斯和布林肯的交流並不融洽”為標題,總結了德國外長和美國國務卿的首次會面。選取的配圖也頗有深意,德國外長馬斯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擦肩而過,方向迥異,這也是德美在“北溪-2”問題上分歧明顯的一個縮影。
△馬斯和布林肯擦肩而過 (圖片來源:《法蘭克福匯報》)
布林肯對“北溪-2”的敵意絲毫不加掩飾。《南德意志報》發表題為“布林肯就‘北溪-2’強烈譴責馬斯”的文章來描述此次會晤,布林肯會前、會中、會後也屢屢強調將會對“北溪-2”專案參與企業實施制裁。在24日的新聞釋出會上,布林肯稱:“德國是我們最親密的盟友之一,而雙方在‘北溪-2’上存在‘真正的分歧’已不是什麼秘密。但我們不會允許這阻礙我們在許多其他方面的密切合作。”可謂大棒和胡蘿蔔並舉,逼迫德國就範。換言之,德國必須捨近求遠,花高價買美國的頁岩氣。這口氣兒換誰也咽不下吧?
△“北溪-2”示意圖
目前,長約1230公里的管線完工率已超過90%,俄羅斯預計每年將透過“北溪-2”向德國輸送550億立方米天然氣,對謀求能源進口多元化和經濟多邊主義的德國來說,“北溪-2”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德國方面對布林肯的表態回應謹慎且明確,“北溪-2”應該排除政治干預,避免數十億的前期投入變為“廢墟”。這樣的聲音顯然有民意支撐,德國《市場和中型企業》雜誌對當地企業和行政管理部門的調查顯示,有64%的高管表示贊成進一步建設管道,只有16%的人表示反對。
德美矛盾一直在主導歐盟與美國的摩擦基調。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強加給德國的“空客補貼懲罰”和“葡萄酒加徵關稅”措施尚未解除,對於事關德國重大核心利益的“北溪-2”美國又沒有絲毫讓步跡象,這讓德國更加難以建立對美國的信任。“北溪-2”像一面鏡子,將德美裂痕對映得無可遁形,即便雙方表面上步調一致,內裡恐怕早已是貌合神離。現在躲在一邊偷笑的是美國,無情的現實使得歐洲不乏理性的聲音。
德國黑森州國際事務司前司長博喜文接受採訪時說:“整體來說美國正走在錯誤的道路上,他們並不是公平的貿易伙伴。他們不僅說‘美國優先’並且真的做了。”
監製丨姜秋鏑
記者丨梁弢 李長皓 鄭治 馬瑾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