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北腹地大山褶皺裡,有一個叫山院的偏僻小村莊,這是我的第二故鄉。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我在這裡與養父養母一起生活了15年。山院既是我的鄉愁,也是我的文學地理。
圖源網路
用“白雲深處有人家”來形容山院再合適不過了。海拔800多米的山院,是個高山村,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日子,籠罩在雲山霧海之中。尤其春冬兩季,即便是大晴天,清晨也是雲霧繚繞。
當年,就因為山院這個聽起來充滿詩情畫意的地名,被守候在大隊部,等待“分配”的女知青相中,未見已鍾情,以為山院有亭樓閣院可憑欄,有名勝古蹟可憑弔……其實,那時的山院除了大山,什麼也沒有;山上除了參天大樹、山花野果和飛禽走獸,什麼也沒有。但是,有參天大樹、山花野果和飛禽走獸的大山,還不夠詩意嗎?
漫長歲月裡,山院的交通、通訊等都不發達。上世紀九十年代,通了路(機耕道)和電。天氣晴好路面乾硬時,可通板車、摩托車和農用車,如遇雨天,路面便爛如泥沼,只能通“11路”——步行。至於電,由於線損嚴重,經常是電壓不穩或電量偏低,電視機、收音機便都成了擺設。
那是多年前的一個春節,我照例回山院和養父養母一起過年。那年,我剛買了手機,雖然山院訊號不好,但我還是把手機帶了去。
在村裡串門時,朋友突然來電話。手機響起的時候,我正好站在一棵大樟樹下,訊號微弱不穩,只有一兩格,勉強可以接聽,但聲音斷斷續續,像卡帶了一樣。
經過反覆試驗,我發現樟樹三米高的地方,訊號最強,有三格,通話效果最好,再往上或者往下,訊號都很弱。
這一發現讓父老鄉親驚喜不已,還真要感謝朋友這個恰到好處的電話呢。
後來村裡有人買了一部帶天線的二手手機,這部手機一度成了公用電話,村裡人只要有事,就借了手機到樟樹上撥打。當然,是要收費的,一分鐘一元錢。那時候為了節省時間,打電話之前先要寫好草稿。
有人制作了一架粗大的梯子,用鐵絲和馬釘固定在樟樹下,方便人們上下樹。樟樹三米高的地方,正好有一根胳膊粗的平行枝椏,坐在上面打電話,還蠻有情調。
但訊號並不穩定,天氣晴朗的時候,有三格訊號,通話效果好些。大霧尤其雨雪天氣,只有兩格訊號,通話效果很差。
農村電網改造後,山院的電壓和電量和城裡一樣穩定,有線電視和有線電話進入各家各戶,找人不用動腳也不用喊叫,打個電話就行了。剛裝上電話那段日子,大家都很興奮,新鮮感十足,有些事見面不說,故意放到電話裡說。
養母家也裝了電話。遺憾的是,養父已經過世,他在世的時候,不止一次對我說,要是家裡通電話就好了,可以經常跟你說說話,你也不用對我們那麼牽腸掛肚。
可惜,山院無線通訊依然沒有起色,再好的手機,到了山院那棵樟樹上也只有三格2G訊號。
隨著無線網路迅猛發展,手機訊號得到改善,村子裡,任何地方都可接打,訊號和通話效果良好。村子背後的山頂,建了一座訊號接收塔,此山是方圓二十里最高山峰,“近水樓臺”的山院人一個箭步邁入4G時代。
去年,山院通了無線網,不僅“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而且電腦“WiFi”了。與此同時,通往山院的八里機耕道拓寬硬化,只要不是大雪封山路面結冰,再惡劣的天氣,底盤再低的轎車,也可直接開進村子。村裡還豎起了太陽能路燈,家家戶戶配備垃圾桶,村頭修建了一座漂亮整潔、電子自動感應沖水系統公廁……
發小家也買了電腦,裝了WiFi,那幾天,他不斷跟我在網上聊天,還把我的養母請到家裡,跟我影片。看著影片裡的養母那麼親切,那麼真實,我恍然如夢。
我當即微信轉賬給發小,讓他幫養母家也裝上WiFi。發小說,用不著浪費啊,老人又沒有手機,有也不會用微信,你要跟她影片,我把她請到我家就行了。
我說,養母年紀越來越大,腿腳越來越不方便,養母家離你家雖然不遠,但對老人來說自家能上網會更方便。再說了,我回家也要用啊,過幾年退休了,我還要回去養老呢。
發小說,你說得有道理,我明天就聯絡電信公司派人給你家安裝。
“今後啊,對於山院來說,不僅白雲深處有人家,而且有無線網路了。”發小說,說不定,很快還會通快遞呢。
去年年底,發小的兒子辭去城裡快遞員的工作,回到山院籌備開農村網店。今年7月,網店正式開張那天,我專程回去祝賀,興致勃勃下了兩單,一單是從網上給養母買的助聽器,一單是寄給外地朋友的山院土特產紅菇。感慨萬千的我,當場草擬一副對聯:上聯“當年翻山越嶺打醬油”,下聯“而今足不出戶可網購”,橫批“振興鄉村”。
如今,每次回山院,只要天氣晴好的夜晚,我依然要爬上那棵高高的大樟樹,不為打電話,只為仰望頭頂美麗的星空。
(作者單位:福建省光澤縣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