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西方在太平洋島國幹了什麼

  此次遠征造成60名島民死亡、近200人被捕,島民的祖廟和祭祀器物也遭到殖民當局的蓄意破壞和褻瀆

  據統計,曾有3萬人被騙賣到澳大利亞和斐濟等地去做苦工

  “破壞絕對是他們行為的結果,他們來了,搞了派對,賺了很多錢,然後就走了。”

  日本還在當地大力推行皇民化教育,旨在向太平洋島民逐步灌輸效忠日本、獻身天皇和感恩日本統治者的思想

  美國並沒有立刻採取緊急措施進行補救,直到核爆後的第三天上午才開始疏散島上居民

  “這些島嶼可以提供最有價值的人類居住環境輻射資料。”

  “西方殖民者給這一地區帶來的不是什麼真正的文明,而是野蠻的征服與貪婪的劫掠,使這一地區在為資本主義社會增加資本積累的同時,自身卻經受西方文明所帶來的創傷。”

  文 | 張勇 陳德正

  自16世紀20年代西班牙探險家費迪南·麥哲倫在首次環球航行中橫穿太平洋以後,西方探險家紛紛進入太平洋島嶼地區進行探險。到18世紀末,太平洋島嶼基本已被西方探險家“發現”完畢,隨後西方的傳教士、貿易商、捕鯨船、殖民者紛至沓來。

  到了19世紀,西方几乎將所有的太平洋島嶼都納入了其殖民體系和經濟體系,太平洋島民遭到舊殖民主義的壓榨。儘管二戰後太平洋島嶼紛紛獲得獨立,但是仍然受到西方新殖民主義的盤剝和粗暴對待。

  殖民侵略 開槍殺人 破壞祖廟

  西方國家對太平洋島嶼地區的殖民比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殖民要晚。新航路開闢後,太平洋島嶼地區曾長期被西方商業資本漠視,這是因為海運成本太高,如果沒有香料、寶石或貴金屬等高價值貨物,就覆蓋不了貿易成本,所以那個時期西方對太平洋島嶼興趣不大。

  到19世紀上半葉,西方國家仍只滿足於在這一地區推行“隱形帝國”政策,不願在此建立殖民地。因此,太平洋島民在19世紀初基本上還是自己的主人,並在19世紀上半葉建立了一批具有現代雛形的民族國家,如夏威夷王國(1810年)、塔希提王國(1815年)、湯加王國(1830年)等,此外,斐濟和薩摩亞的島民也曾試圖建立民族國家。

  19世紀後期,西方國家紛紛完成工業化並從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為搶奪原料供應地、商品傾銷地、資本投資場所,轉嫁國內矛盾,它們開始競相推行殖民擴張、建立龐大帝國的帝國主義政策並掀起第二次海外擴張潮,太平洋島嶼地區因此被納入西方的殖民體系。

  1842年,塔希提王國淪為法國的保護國,1880年成為法國殖民地。1893年,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支援下,美國移民及其後裔透過軍事政變推翻利留卡拉尼女王的統治,夏威夷王國瓦解,5年後美國國會透過“紐蘭茲決議”,正式兼併了夏威夷。1898年,美國還透過美西戰爭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關島。1900年,湯加王國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到19世紀末,除湯加在形式上保持獨立外,太平洋島嶼已被列強瓜分完畢,太平洋島民成為美、英、德、法等西方國家的臣民,他們自主發展的歷史程序因此中斷。

  20世紀上半葉,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日本也加入殖民侵略太平洋島嶼的行列。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成立後,英國將英屬新幾內亞轉交給澳大利亞,開啟了澳大利亞殖民太平洋島嶼的歷史。同年,紐西蘭從英國手中接手了庫克群島。一戰後,德國在太平洋島嶼地區的殖民地被日本、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瓜分:日本獲得了德國在赤道以北的殖民地即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北马里亞納群島,這些島嶼在二戰後又為美國所擁有;紐西蘭獲得了德屬薩摩亞;澳大利亞獲得德屬新幾內亞,並實際控制了諾魯。

  為維護其殖民統治秩序,西方國家對太平洋島民的反抗和自治運動進行了殘酷的鎮壓。

  比如,在薩摩亞,紐西蘭殖民當局就實行了專制統治。1923年,殖民當局決定對薩摩亞傳統交換制度、土地制度和酋長制度進行改革,引發薩摩亞各階層的極度不滿。1926年,反抗紐西蘭運動領導人奧拉夫·納爾遜訪問紐西蘭,要求薩摩亞自治。由於紐西蘭政府態度敷衍,納爾遜在1927年3月組織成立了薩摩亞人聯盟,並提出“薩摩亞人的薩摩亞”口號,號召在薩摩亞建立自治政府。紐西蘭殖民當局不僅將納爾遜等反抗紐西蘭運動領導人驅逐出境,還逮捕了400名納爾遜支持者。1929年12月28日是薩摩亞歷史上極度黑暗的一天,史稱“黑色星期六”。當天上午,納爾遜支持者在阿皮亞舉行遊行,歡迎兩名薩摩亞人聯盟成員結束流放返回薩摩亞。當遊行隊伍行進至阿皮亞法院附近時,紐西蘭警察與遊行隊伍爆發衝突,警察向遊行隊伍開了槍,造成11人死亡,30多人受傷。

  再如,在英屬索羅門群島,為了抵制殖民當局所強加的人頭稅,馬萊塔島民在1927年底按照傳統方式殺死了馬萊塔區政務專員及其下屬。殖民當局組織了懲罰性遠征,製造了“馬萊塔慘案”,造成60名島民死亡、近200人被捕,島民的祖廟和祭祀器物也遭到殖民當局的蓄意破壞和褻瀆。

  二戰後全球掀起民族解放運動高潮,到20世紀80年代太平洋島嶼國家也紛紛獨立。但西方仍控制著一些具有重要地緣政治價值的太平洋島嶼,如美國不僅控制著關島、美屬薩摩亞、北马里亞納群島等,還在關島等島嶼建立軍事基地。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至今仍懷有殖民主義心態,視太平洋島嶼地區為其勢力範圍或後院,妄圖使這一地區繼續成為其政治上的附庸。

瞭望 | 西方在太平洋島國幹了什麼

2013年10月28日,索羅門群島首都霍尼亞拉郊區,一名小販在賣魚    高健鈞攝/本刊

  他們來了 賺了很多錢 然後就走了

  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悉尼殖民地的建立和美國開通前往中國的航線,西方船隻開始造訪太平洋島嶼地區,後者逐漸被納入世界經濟體系。

  18世紀末,西方商人發現了鯨、檀香木、海參、海鳥糞、海豹的商業價值,但他們只想迅速致富而非發展具有可持續性的產業,因此對它們進行了劫掠式開發,其中尤以檀香木貿易最為典型。西方商人在夏威夷、斐濟等太平洋島嶼上發現了東亞市場所需要的檀香木,隨後蜂擁而至,他們對檀香木的亂採濫伐,使檀香樹在斐濟和夏威夷幾近絕種,同時也摧毀了該產業。

  19世紀60年代,種植園經濟在太平洋島嶼地區興起並蓬勃發展。為滿足種植園生產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降低人工成本和榨取高額利潤,太平洋勞工貿易應運而生。殖民當局夥同種植園主透過賄賂欺騙、綁架、與當地統治者合作等方式,強迫島民成為勞工,並將他們運至太平洋各處的種植園。這些勞工幾乎完全喪失人身自由,地位類似奴隸。由於殖民當局的法律偏袒僱主,政府缺乏監督人員更缺乏動力去管理僱主,種植園內暴力司空見慣,工資被壓低,體罰、週日勞動、口糧不足和醫療待遇差等更是常態。種植園儼然成為對勞工實施恐怖統治的獨裁王國。在英屬索羅門群島,西方殖民者自1870年起就強徵島民前往澳大利亞和斐濟充當種植園勞工,致使當地人口日益減少。這種強制招募勞工的做法直到1910年才完全停止。據統計,曾有3萬人被騙賣到澳大利亞和斐濟等地去做苦工。

  巴納巴島本是一個風光旖旎的海島,千百年來土著居民都是依靠島上的洞穴自然收集雨水來獲得淡水、種植莊稼。但從1900年代開始,來自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的開採者組成了一個所謂英國磷酸鹽委員會,到這裡肆意開採掠奪磷酸鹽資源,導致這些洞穴被破壞殆盡,失去了儲水功能。磷酸鹽資源枯竭後,這些西方國家立刻甩手走人,只留下民不聊生的爛攤子。英國《衛報》梳理了英國磷酸鹽委員會在數十年時間裡對島上的破壞行為:除損毀淡水洞穴外,西方人還破壞了島上90%的地表,掠走了2200萬噸礦土。為了採礦,它甚至強行逼迫島上6000名土著居民遷移到其他島嶼。一位研究巴納巴島文化的學者說:“破壞絕對是他們行為的結果,他們來了,搞了派對,賺了很多錢,然後就走了。”去年,巴納巴島遭遇了罕見的長時間無降雨天氣,直接導致淡水斷供,島上居民不得不取用工業廢水作為生活用水。《衛報》報道說:“住在那裡的近300人情況變得危急,人們被迫飲用受汙染的水,疾病暴發和對飢餓的恐懼等悲慘故事不斷出現。”

  太平洋島國獨立後,西方國家繼續利用其強勢地位對該地區進行新殖民主義盤剝,比較典型的是美國與太平洋島國在20世紀80年代爆發的“金槍魚戰爭”。1982年2月,因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專屬經濟區非法捕撈金槍魚,美國漁船“丹妮卡”號被巴布亞紐幾內亞依法扣押。美國為此對巴布亞紐幾內亞實施了貿易禁運,禁止它的所有魚類和漁業製成品進入美國市場。美國還要挾巴布亞紐幾內亞,如果不釋放扣押船隻,將重新考慮對其實行的援助及相關財政安排。巴布亞紐幾內亞被迫與美國金槍魚協會達成為期9個月的臨時協議。1984年6月,因在索羅門群島專屬經濟區非法捕撈,美國漁船“珍妮特·戴安娜”號被索羅門群島依法扣押。美國也對索羅門群島實行貿易禁運,給後者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1985年,美國再度支援其金槍魚協會拒絕足額向吉里巴斯和萬那杜支付特許權費。面對美國的強硬態度,太平洋島國難以憑一己之力展開回擊,只能抱團取暖並尋求與蘇聯開展漁業合作。為了抵制蘇聯進入其“勢力範圍”,美國在1987年與太平洋島國談判並簽署了南太平洋區域漁業條約,但特許權費問題直到2016年才基本解決。

  太平洋島嶼地區雖然被納入了世界經濟體系,但長期以來處於邊緣地位,西方國家只是將這一地區作為其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地,並沒有在這裡發展起對社會進步至關重要的先進生產力。大洋洲史學者汪詩明說:“西方殖民者給這一地區帶來的不是什麼真正的文明,而是野蠻的征服與貪婪的劫掠,使這一地區在為資本主義社會增加資本積累的同時,自身卻經受西方文明所帶來的創傷。”

瞭望 | 西方在太平洋島國幹了什麼

2021年4月11日,中國政府援助的新冠疫苗運抵索羅門群島首都霍尼亞拉機場   中國駐索羅門群島使館供圖

  教日語 建神社 力推皇民化教育

  日本曾將日屬密克羅尼西亞視為國家戰略資產,並大力扶植私人資本開發該地區。對日本殖民太平洋島嶼最賣力的當屬南洋興發株式會社及其創始人松江春次。

  1921年11月,在日本政府支援下,松江春次在塞班島成立南洋興發株式會社。到了30年代,該公司的業務已從最初的製糖業擴充套件到漁業、養殖業、釀酒業,再擴充套件到採礦業、油脂業、運輸業和貿易業。30年代後期,該公司成為日本在太平洋島嶼地區擴張的急先鋒,稱“南洋群島與南洋興發株式會社是共存共死、一蓮託生的關係”。該公司之所以能夠做大,是以犧牲太平洋島民利益為代價的。大量日本移民湧入該地區,森林被開墾為甘蔗田,土地被迫廉價出租和轉讓,嚴重影響了太平洋島民的生計,擠佔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日本在太平洋島嶼地區的殖民擴張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即在語言文字、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多個層面推行“日本化”。

  佔領密克羅尼西亞後不久,日本海軍就創辦了島民小學,向原住民兒童教授日語、教唱宣揚日本軍國主義的歌曲,使得日語逐漸成為日屬密克羅尼西亞的通用語言。

  日本還在當地大力推行皇民化教育,旨在向太平洋島民逐步灌輸效忠日本、獻身天皇和感恩日本統治者的思想。到1930年代,在日屬密克羅尼西亞接受皇民化教育的學齡兒童達到了半數以上。

  “文化殖民”的另一個舉措是大力推行神道教,妄圖以神道教取代島民的傳統信仰。1940年,日本在日屬密克羅尼西亞行政中心科羅爾建造了用來供奉天照大神的國家級神社南洋神社,併為這個神道教聖地舉行了為期三天的落成典禮活動,還組織帛琉學生為日本侵華戰爭祈禱。即便島民從南洋神社前經過也被要求參拜,如果疏忽了,就會遭到警察的嚴厲訓斥。日據時期,殖民當局在日屬密克羅尼西亞共建造了27座神社。

  核試驗 人體試驗 上帝的旨意

  對太平洋島國來說,進入核時代完全是被動的。

  二戰後,為了測試核武器,美國和英國曾把核試驗場設在太平洋島嶼和澳大利亞的荒漠地帶。它們之所以把核試驗場設在這裡,一是這裡人煙稀少,疏散人口成本低;二是遠離西方本土和白人聚居地,來自國內反核人士和反核運動的政治壓力小;三是太平洋島嶼是它們的殖民地,美英在政治上有很強的話語權;四是可以無視核試驗對太平洋島民和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危害。

  1946~1958年間,美國在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和埃尼威托克環礁共進行了60餘次大氣層核試驗,並於1962年在約翰斯頓環礁和聖誕島進行了一系列最終核試驗。

  1952~1957年間,英國在澳大利亞進行了一系列大氣層核試驗,但小規模核試驗一直持續到1963年;1957年和1958年,英國又分別在聖誕島和莫爾登島開展了兩次熱核試驗。

  由於比基尼環礁和埃尼威托克環礁成為核試驗場,當地島民分別被疏散到朗格里克環礁和烏傑朗環礁。為了使島民同意遷居,美國稱這是“上帝的旨意”,核試驗將造福全人類。

  美國進行的60餘次核試驗,其當量相當於12年裡每天引爆1.7顆投到廣島的原子彈,給這一地區的自然環境造成了災難性後果。

  最惡劣的一次是1954年3月1日,美國在比基尼環礁上引爆了當時威力最大的氫彈“布拉沃城堡”,其當量達到1500萬噸,相當於1000顆廣島原子彈,爆炸產生的放射性物質隨後迅速沉降在200平方公里的海面上。這次核試驗,美軍對爆炸當量預估錯誤,導致朗格拉普環礁和烏蒂裡克環礁島民沒能提前疏散。核塵埃覆蓋了他們的家園,許多人出現急性輻射中毒症狀:大把掉頭髮、皮膚灼傷、持續嘔吐、腹瀉……數十名居民因白血病等疾病在短期內死亡。美國並沒有立刻採取緊急措施進行補救,直到核爆後的第三天上午才開始疏散島上居民。

  現在,馬紹爾群島女性的宮頸癌死亡率是美國本土人口的60倍,乳腺癌和腸道癌的死亡率比美國高出5倍,肺癌死亡率是美國3倍。男性肺癌死亡率高達美國的4倍,口腔癌死亡率接近美國的10倍。

  馬紹爾群島規定每年的3月1日為“國難日”,讓人們永遠記住這次核試驗帶來的災難。

  事實上,美國給這個國家帶來的災難還不止於此。

  1994年,隨著一系列過了50年保密期的檔案解密,馬紹爾群島人民才知道,冷戰期間美國為了研究放射性沉降物對人體的影響,在長達40年的時間裡一直秘密對馬紹爾群島中兩個島嶼的居民進行人體輻射試驗,並在受害者的飲用水和針劑中加入了放射性示蹤劑,而且既沒有告知也沒有任何醫療補償。負責這項試驗的紐約長島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輻射專家們卻說:“這些島嶼可以提供最有價值的人類居住環境輻射資料。”

  五百年來,西方既沒有尊重過太平洋島國的主權,也沒有尊重過這裡的人權。它們給太平洋島國帶來的不是自由而是奴役,不是經濟繁榮而是剝削壓榨,不是福祉而是災難。經過意識形態包裝的政治修辭,掩飾不了西方在太平洋島嶼地區所犯下的罪惡。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5869 字。

轉載請註明: 瞭望 | 西方在太平洋島國幹了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