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大運河 清流煥新顏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

千里大運河 清流煥新顏

千里運河,溝通南北,貫通古今。

4月28日,歷經14天集中補水,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6月24日,大運河京冀段旅遊航道實現互聯互通……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承載著無數繁華盛景的京杭大運河開啟了保護、傳承、利用的新篇章。

時任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表示,水利部將持續推進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河段貫通補水工作,力爭每年實現一次全線貫通,並逐步延長全線貫通時間,加快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逐步實現京杭大運河正常來水年份全線有水目標。

迎來世紀復甦

夜幕降臨,在北京市通州區運河奧體公園的2號碼頭,汽笛長鳴,“擁軍號”遊船緩緩起航。碧波盪漾的北運河,東岸垂柳枝繁葉茂,西岸商務樓宇鱗次櫛比,美不勝收。

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流經河北香河,入天津匯入海河,在北京境內長約41.9公里。北運河位於“九河末梢”,承擔著北京城區90%的排水任務。儘管常年有水,但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迅速膨脹,北運河的水質逐漸惡化,甚至一度處於劣Ⅴ類。

進入本世紀後,北運河打響了“還清戰”,尤其近10年來變化更加明顯。北京市北運河管理處水環境管理科負責人王子龍介紹,自2013年起,北京市連續實施3個“三年治汙行動”,北運河沿線排汙口逐步關停,削減入河汙染源。同時,還對河道進行了綠化景觀提升,特別是隨著河長制的全面推行,北運河管理處與通州區水務局聯動,一方面持續加強黑臭水體及汙水直排治理、管理;另一方面開展河道巡視,鞏固整治成果。

北運河煥發生機與活力只是京杭大運河迎來世紀復甦的一個縮影。“上世紀以來,受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影響,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段水資源短缺,河道斷流、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汙染等問題突出。”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保護與地下水管理處處長黃利群告訴記者,為推進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和河湖生態環境復甦,充分發揮南水北調工程綜合效益,改善大運河河道水系資源條件,恢復大運河的生機與活力,今年4月14日起,水利部統籌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北延工程,聯合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四省市,正式啟動京杭大運河2022年全線貫通補水行動。

4月28日10時,位於山東德州的四女寺樞紐南運河節制閘開啟,汩汩清水奔湧北上。200公里外,位於天津靜海區的九宣閘樞紐南運河節制閘開啟,南來之水經南運河與天津本地水匯合。至此,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

黃利群表示,此次貫通補水的效益是多方面的。一是補水期間,置換天津靜海區、濱海新區及河北滄州、衡水等市70多萬畝耕地的地下灌溉用水;二是地下水水位較去年同期保持穩定或有回升,補水水源路徑河道以及衡水湖水面面積增加12.4平方公里,水生態系統得到恢復改善;三是實現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707公里河段全線水流貫通,為實現“十四五”期間大運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進一步推動實現京杭大運河全年有水積累經驗。

激發經濟活力

讓大運河重現往日盛景,是人民群眾長久以來的期盼。如今,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成為一條“有水的河”,運河有了水就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帶來了更多鮮活素材和場景,為大運河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航運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功能。6月24日,隨著來自北京通州、河北香河的遊船沿北運河航道相向駛過進出北京的門戶船閘,大運河京冀段旅遊航道實現互聯互通。這標誌著北京市第一次出現跨省際航道,第一次出現跨省際水上旅遊運輸。

近年來,黃河以北河段的航運能力也在逐步恢復。天津市提出,“十四五”期間,推進北運河適宜河段旅遊通航,實施北運河橡膠壩、船閘等工程,中心城區桃花堤景區—大悲院碼頭區段、武清區南蔡村鎮—筐兒港水利樞紐段2段河道實現旅遊通航,並具備與河北通航的條件。山東省計劃,2025年前以聊城、德州段為重點,科學實施必要的航道疏浚、邊坡護岸處理、礙航設施改造等,逐步恢復河道生態用水,穩妥推進適宜河段通航,優先實現旅遊通航。

在黃河以南,京杭大運河一直是萬船雲集的“黃金航道”。資料顯示,京杭大運河江蘇段年貨運量達4.9億噸,佔大運河全線80%,佔江蘇內河航運貨運量的60%,相比公路和鐵路可節約燃料70萬噸。

與此同時,運河文化旅遊方興未艾。比如,江蘇省印發了《世界級運河文化遺產旅遊廊道建設實施方案》。預計到 2025年,江蘇將沿運河建成1個至2個彰顯大運河文化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度假區,2個左右國家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10個左右省級及以上全域旅遊示範區,6個以上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再如,隨著運河文化帶建設,杭州的一些工業遺存搖身成為博物館、文創園區。曾經的杭州絲綢印染聯合廠,經過廠房改造變身為創意產業園,入駐文創企業110家。

“透過補水修復大運河生態環境,恢復帶動岸線保護和服務提升,增強大運河管護能力,逐步恢復和提升大運河的各項功能,推動改善沿線居民生產生活條件,順應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助推大運河文化煥發活力。”黃利群說。

恢復生態廊道

重塑京杭大運河,不僅要將它變成“有水的河”,還要將它變成美麗的河。

2019年印發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提出,將大運河建設成山水秀麗的綠色生態帶。2020年,生態環境部等部門編制了《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專項規劃》,提出的目標是力爭在“十四五”末期,大運河綠色生態廊道基本建成,生態空間佈局基本穩定,核心監控區內不符合規劃和生態保護要求的建設專案得到有效控制,劣Ⅴ類水體大幅削減。

“推動京杭大運河實現基本有水、全年有水,其根本在於多水源的最佳化統籌和科學排程,其困難也在於此。”黃利群分析說,在各補水水源來水條件較好的前提下,要兼顧區域生活、生態、生產用水需求,外調水還要兼顧調水區和受水區用水需求,考慮供水價格影響等,要做到補水水量精確預測,供需水賬精打細算,協同排程科學精細。

黃利群表示,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京杭大運河,下一步我們將重點開展三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持之以恆開展補水。根據水資源條件,每年制定貫通補水行動計劃,要把為大運河補水作為相關水源的保障任務,最佳化水資源的統一排程,力爭每年都實現一次全線水流貫通,並儘可能延長全線貫通的時間,確保實現《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的2025年大運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的目標。

另一方面,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建設。要實現京杭大運河全線引水、長期有水,必須依靠南水北調東線後續工程建設。要按照中央關於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的部署和要求,深化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的規劃和建設方案,加快推進工程建設,使南水北調東線成為最佳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甦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迴圈的生命線。

同時,複流更要長流,保護治理要久久為功。“十四五”期間,京杭大運河要實現主要河段基本有水目標,就要認真研究解決補水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和矛盾。比如,要研究完善多水源的最佳化配置排程,以及與各種水源相對應的水價機制,這也是今後長期補水必須解決的問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836 字。

轉載請註明: 千里大運河 清流煥新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