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觸控”現代工業的脈動,從煤電鋼產業高質量發展到新材料、紡織、農產品加工等七大產業板塊全鏈條發展,工業轉型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這裡,“直擊”旅遊的激情,一個“涼”字,讓這座城市令人心生惦憶,更演繹了豐富多彩的旅遊新業態;
貴州黔桂天能迴圈經濟產業基地。六盤水市委宣傳部供圖
這裡,“感受”綠色發展的真諦,從80年代的7.55%森林覆蓋率到如今上升到62%的變化,種綠、護綠、愛綠成為了這座城市的習慣。
這裡,就是六盤水。一座同時擁有“江南煤都”“中國涼都”“生態綠都”三張名片的城市。立足新發展階段,六盤水準確把握時代座標,做強“煤都”、做優“涼都”、做大“綠都”,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三都賦”。
“煤都”的傳奇
六盤水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興的城市,煤炭資源保有儲量230.19億噸。在這裡,誕生了貴州省第一個現代化煤礦和第一個百萬噸級煤礦,第一個現代化火電機組、第一個百萬千瓦級火電廠以及全省最大裝機火電廠。
煤,曾經“一枝獨秀”,演繹著經濟高速發展的傳奇;卻也“一枝獨大”,導致產業結構單一。煤,代表了六盤水輝煌的過去,也承載著希望的未來。聚焦煤,六盤水不做簡單的“產業翻版”,而是透過技術創新、理念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9月6日,貴州石油雙紅油氫電綜合能源站在盤州市正式投入運營,這是貴州省第一座加氫站,該氫電綜合能源站的投入使用,標誌著六盤水氫能源產業發展取得實質性突破。在傳統產業升級改造上,六盤水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透過機械化、智慧化改造,持續釋放煤炭產能。如今,六盤水正常生產(含試運轉)煤礦從2010年的149個最佳化到85個,單井生產規模從37.6萬噸/年提升到78.2萬噸/年,2020年底實現正常生產煤礦智慧化、機械化“兩化”改造全覆蓋。另一方面,強力推進煤炭資源深度開發利用,不斷拉長煤炭產業鏈,利用焦爐煤氣制液化天然氣、苯加氫、粗苯和提純制液氫等,實現傳統焦化產業向精細化工、清潔能源、工程塑膠以及化纖原料產業的轉型升級。
同時,六盤水著力抓好新型產業培育壯大,大力推動紡織、農產品加工、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旅遊裝備、現代物流、物聯網等七大產業板塊全鏈條發展。如今,建成投運省內第一條無水染整生產線,形成省內鏈條最完整的鋁及鋁加工產業叢集;依託豐富的焦爐煤氣資源,率先實現省內第一座制氫工廠建成投產、第一座加氫站投入運營。六盤水正瞄準新型工業化發展方向,力爭用10—15年時間再造一個六盤水的工業體系。
“涼都”的惦憶
佇立盤州市烏蒙大草原山巔,雲湧蒼崖,鷹翔藍天,佛光乍現,各色遊人徜徉其間。
從寂寂無聞的“高山草場”,到現在聲名鵲起的網紅景區,烏蒙大草原的“華麗轉身”,恰是六盤水從“滿面塵埃煙火色”到“山河俊秀萬古新”的旅遊新景象。去年30萬人次的遊客接待量放在其他地方或許並不顯眼,但對六盤水這座工業城市來說,卻是一場漂亮的逆襲。
六盤水之美,精髓是“涼”。
2005年8月,因夏季平均氣溫19.7℃,以及“涼爽舒適,滋潤清新,紫外線輻射適中”的氣候特徵,中國氣象學會授予六盤水“中國涼都”稱號。
也許六盤水人自己都沒有想到,一個“涼”字,讓這座城市令人心生惦憶,更讓這座城市有了多維度的發展解讀。
“無中生有”解讀“涼”的概念——
18年從未間斷的消夏文化節,讓六盤水的“夏日約定”成為全省、全國的共同記憶。炎炎夏日,到涼都,抿一口醇厚綿長的“人民小酒”,吃一片晶瑩柔潤的盤州火腿,跑一場酣暢淋漓的夏季國際馬拉松,靈魂和身體在六盤水都可以得到妥妥的安頓。
妥樂古銀杏。六盤水市委宣傳部供圖
因為“涼”,六盤水“無中生有”謀劃旅遊產業,堅持市域一體化發展旅遊,成為全省第一個縣域全部透過省級驗收的市州,全市A級旅遊景區從2010年的1個增加到27個,國家級和省級旅遊度假區從無到有,2016年到2019年,旅遊接待人數年均增長43.4%。
“有中生優”擴充套件“涼”的內涵——
跳出“涼”,思考“涼產業”。一個“涼”字在六盤水被擴充套件到冬季,“冷”資源變“熱”資源,演繹了“南國冰雪城貴州六盤水”的傳奇。依託獨特的山地旅遊資源和氣候條件,六盤水推進旅遊與滑雪產業深度融合。2010年,省內首個滑雪場在水城玉舍國家森林公園投入運營,頓時火爆全省。瞅準冬季旅遊這個巨大市場,六盤水乘勢而為建設了烏蒙滑雪場和梅花山國際滑雪場兩個大型滑雪場,成功填補了貴州冬季旅遊的空白。
令人欣喜的是,“涼”字還在被深刻解讀,重塑價值認識,構建價值疊加。六盤水深入挖掘“中國涼都”品牌的養生內涵,加快發展健康旅遊、健康醫藥、健康養老、健康醫療、健康運動、健康藥食材、健康管理產業,讓高質量發展貫穿全領域各環節。
“綠都”的希望
“群山裸露,滿目荒蕪,十年九旱”,這是曾經水城區順場的模樣,因為過度開墾,成片的灌木林成了坡耕地,森林覆蓋率不足15%,沒有了樹,原本豐沛的水源也紛紛消失不見,許多辛辛苦苦開墾的荒地變成了風吹塵飛揚的“黃土地”。
近年來,順場的鄉親放下砍樹的斧子,揮起植樹的鐵鍬,用汗水重新點燃了綠色的希望:海拔1800米以上萬畝茶山一望無垠,海拔1400米以下獼猴桃、脆桃、秋錦梨萬畝經果抽芽吐新......
順場鄉只是六盤水種綠、愛綠、護綠的一個縮影。作為長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六盤水的“追綠”不但是自身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服務全國一盤棋的現實需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六盤水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追求“綠”,不斷創造“綠”,不斷放大“綠”,讓這座老工業城市走出了一條百姓富生態美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追求“綠”。六盤水以生態“含綠量”謀求發展“含金量”,深入實施水利建設、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三位一體”綜合規劃,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2010年以來累計治理石漠化面積625.63平方公里,完成營造林648萬畝、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065.59平方公里。有這麼一個對比,1985年六盤水中心城區的空氣懸浮物含量超過國家標準的4.4倍。而從2018年3月23日至今,40多個月中心城區空氣質量保持100%優良率,全省唯一、全國少有。
創造“綠”。六盤水聚焦農業現代化發展,堅持於不可為處有為,變荒山荒坡為千頃良田,走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路子,推動以刺梨、獼猴桃和早春茶為代表的“涼都三寶”特色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以規模搶市場、以市場定規模,特色農業種植面積達到399萬畝,形成全國最大的刺梨基地、全省最大的獼猴桃基地,茶園面積超過31萬畝。“綠”改善著生態,也鼓起了群眾的荷包。
放大“綠”。六盤水一路向“綠”前行,讓綠色成為城市的底色,讓綠色成為城市的方向,讓綠色成為城市的生活,打造“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綠中”的宜居宜業的現代都市。“綠”的紅利,鳥兒最有“發言權”!2012年以來,一群群美麗的紅嘴鷗、白鷺等野鳥成群結隊定期到六盤水越冬,這種本能的選擇,為六盤水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寫下了生動註腳,見證了這座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
站在新起點,開啟新徵程!六盤水將深入貫徹落實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域性,真抓實幹、埋頭苦幹,為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貢獻力量。(晏惠軒、諶晗、汪月)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