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卜帥
前段時間,一個久未謀面的大學同學突然找到了我, 我微感詫異。透過電話瞭解後得知,他的一個表弟準備今年入伍,考慮到我從校園畢業便即從軍,到現在也有一些年頭,希望從我這裡得到一些指導性建議。
我心裡想著,懷著一顆熱誠之心入伍是好事啊,能少走一些彎路,就能多一些進步,這樣的忙我還是願意幫的。但隨後的談話終止了我這份心情, 他說:“請問哪個兵種訓練少一些啊,最好能進一些後勤保障類的單位,不用太苦,也不用太累,到時候能轉士官最好,家裡也是圖個待遇,畢竟家中就他這一個孩子,高中畢業之後也沒有什麼穩定的工作”,我聽完瞬間有些頭大。
現在部隊進行規模結構改革之後,所有戰士均納入營連建制序列進行正規化訓練與管理,如果說入伍為了圖舒服,可能還真有點“生不逢時”,畢竟待遇提高,需要付出的精力和能力都要與之成正比才行。
我沉默了兩秒鐘,決定用最直接的方式斷了他表弟的念頭,我說:“現在的大環境不是你想的那樣,如果抱著過來圖舒服、混工資的心態來入伍,那我只能說,你表弟真的不適合當兵”,對方一陣尷尬,過了些許,傳來了理解的聲音,說道:“你說得也對,如果人人都抱著這樣的心態進來,混兩年也只能抱著這樣的心態出去”。我認可的說是啊,混日子何必要進來,這裡的工資哪有那麼好拿?繼續寒喧了幾句校園往事,便結束通話了電話。
我仔細思考這件事,發現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認真想來還有些細思極恐。是不是近幾年軍人待遇的提高,對社會造成了一種如果地方沒“飯”吃可以來部隊企圖獲得生活保障的假象?是不是感覺社會的“苦”難吃,就選擇來嚐嚐部隊各類福利待遇的“甜頭”?
我想到一些事情,每逢休假回家長輩問起自己的工作情況,總是千篇一律的問題:
“部隊一個月給開多少錢的工資?”
“幹幾年可以給工作?”
“堅持個幾年,分配個事業編,到時候這輩子也就不用奔波了”
“好好幹,別回來,地方也不景氣,在裡面多少可以旱澇保豐收啊”
如此聲音不絕於耳,但從沒有人問起過,訓練正規不正規、演習效果好不好、當今的訓練水平距離實戰還有多遠……
人們只盯著部隊衍生的那點福利待遇,而忽略了部隊存在最實際、最本真的意義,提起戰略支撐、提高戰略攝控、提供戰略制衡……
一時竟有些難過,我突然想起了“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的那個典故,當故事裡的國王面臨戰爭危機的時候,才想起鍾無豔這名戰將。但事態緩和、風平浪靜之時,他的眼裡只有夏迎春的嫵媚與妖嬈。這個典故放在我們身上自然有些浮誇,但相同的是,如今的部分人,過於盯著部隊那點福利待遇,而忽略了部隊最根本的需要——打勝仗。
持有單純的入伍動機不一定錯,但用這樣的尺度來衡量部隊則肯定不對。這是我的看法,是因為練兵備戰,才提高了軍人待遇,不是因為提高了軍人待遇,我們才被動的練兵備戰。被動的結局,只能是淘汰出局。這麼簡單的主謂語,在有些人眼中,有些本末倒置了。
退一步說,懷著複雜的入伍動機即使來到軍營,內心也一定是痛苦不堪的。當訓練對身體素質的要求和磨鍊遠遠超過了其個人預期的時候,他們的承受能力要普遍偏弱。因為他們不敢吃社會的苦,想嚐嚐部隊各類福利的“甜頭”,這個過程的本身就沒有對自己即將進入的環境做出一個充分的考量。目前部隊的資訊化建設整合度高,部分崗位對學歷的要求也十分苛刻,沒有充實的理論基礎難以勝任。想要勝任崗位,就要不斷學習研究,彌補專業短板,想轉士官,還需要下苦功,費大力,根本無撤退可言,單憑自己能跑能跳已無法完成新時期戰場作戰的使命要求。這種苦,定然要大於社會的苦,如果抱著動機不純的想法入伍,我認為還應該再慎重。
所以說,部隊不是跳板,也不是“另闢蹊徑”的地方,參軍入伍本來就是一個雙向需要的過程,福利待遇作為表彰軍人熱血奮戰、長期付出的衍生品,不應該被當成衡量軍人價值的尺度,因為軍人是無價的。
當車開出大橋,司機才知道“欄杆”的重要性,當異域勢力入侵,人們才想起軍人存在的意義。我們不可以在河山大好之時,歌頌福利待遇這“夏迎春”的美貌,而到了國家緊急之時,才想起軍人群體這不曾出現但一直堅守的“鍾無豔”!
新戰友們,也許你已經踏上了開往軍營的列車,也許你已經在籌劃明年開春入伍的相關準備,無論你在哪,都要堅信,你的價值不可估量,國家會認可你的付出,給你應得的待遇,但不要被社會的“名利場”矇蔽雙眼,不要抱著“撈金”的思想混日子。
畢竟,只有融於一方天地,方得方寸之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