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曉冬 海河傳媒中心記者 蒲永河 攝
時間:2020年6月16日
地點:河北省承德平泉市小寺溝鎮鳳山新村
採訪物件:小寺溝鎮鳳山新村村民王振
今年的葡萄全部賣完了,王振開始為下一季的種植做準備。海河傳媒中心記者 蒲永河 攝
“也沒來得及換件衣裳。”見到記者來採訪,剛從地裡回來的小寺溝鎮鳳山新村村民王振對著鏡子擦了擦臉上的土,“今年的葡萄前一陣剛賣完,最近得抓緊時間剪枝。”聊起葡萄種植,他侃侃而談,儼然一個行家裡手。
王振是從2018年開始種葡萄的,當時,很多村民並不看好,他的父母最初也不同意。為什麼?用王振自己的話說,他以前“幹活兒不著調”,家裡的玉米地主要靠父母種,自己偶爾出去打工也都幹不長。
才秀麗在鳳山新村工作多年,2018年開始擔任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在她的印象裡,王振過去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後來才知道,他是因為家裡困難才不願意和人接觸。
“怕人家看笑話。”王振回憶,“原先我家孩子的衣服都是別人穿剩下的,做飯捨不得放肉,有時只放兩片,留給孩子吃。”
為了讓王振一家擺脫貧困,駐村工作組和村幹部費了不少心思,幫他申請了各種扶貧政策,但大家心裡清楚,要想真正改善生活,關鍵還得靠自己。“必須讓他自己有想法,把目標確定下來。”才秀麗說。
“光有家裡的這點兒地不行,種大棚,咱有扶持政策。”2017年,駐村幹部向王振介紹了天津市西青區的對口幫扶種植專案,村裡利用幫扶資金將水電等公共設施建設完備,貧困戶建大棚還可以獲得資金支援。
聽著駐村幹部的反覆開導,看著附近村種植戶的成果,過上好日子的想法在王振心裡發了芽:“爸媽歲數大了,還得養孩子,我得給一家子掙錢。”
說幹就幹,靠著政府貼息小額貸款、政策補助和親戚的幫忙,王振湊了11萬多元建起了大棚,還透過“人均百株果”扶貧政策得到了免費的葡萄苗。種葡萄沒經驗怎麼辦?王振找到了自己的學習渠道──影片網站。“上面有人教,我就看人家怎麼種,還加了幾個微信,專門和人家學。”
“不著調”的王振認真起來,經常天一亮就起床去大棚,天黑才回家。他的轉變讓母親史玉娥都感到意外:“我哪能想到呢!他幹得比我想象的好多了。”
就這樣邊學邊幹,2019年4月,王振收穫了自己種下的第一批葡萄。王振還真行!銷售時,村裡的幹部和村民紛紛幫他“吆喝”,收購的,採摘的,王振算了算,那一年賣葡萄的錢足足有5萬多元,除去成本,賺了4萬元左右。
“美!高興!當年就把親戚的錢還上了。”王振說,“現在有了大棚,能自己掙錢,孩子想吃什麼都能給買了。”
積累了兩年的種植經驗,王振今年又在大棚旁邊栽上了釀酒葡萄,他告訴記者,這個品種好管理,也能把剩餘的土地利用起來。看到王振的上進心,才秀麗也感到欣慰:“現在他的眼神都自信了,改變一個人也是改變一個家庭。”
一座座大棚,栽下了村民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包括王振在內,天津市西青區的幫扶專案為鳳山新村20戶貧困戶帶來了穩定收入。如今,全村實現了脫貧摘帽。
在王振的家裡,牆上的幾樣東西最引人注目:孩子在學校得的獎狀、家庭脫貧“光榮證”和一個掛在最顯眼位置的“精準扶貧政策包”。
“家裡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精神面貌變化最大!”王振笑了。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