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2月27日訊(記者陳永權 通訊員李軍)道路上1毫米的裂縫,地底下可能是5米空洞,不用現場人工勘測,“體檢神器”跑一下,就看得一目瞭然。
“像拍CT一樣給道路做體檢,像醫生一樣給道路號脈。”2月26日,長江日報記者來到武漢中央商務區,跟隨江漢區城管局兩臺高科技道路檢測車,探訪“道路體檢神器”如何給道路拍“CT”,如何診斷道路病害。
據悉,去年以來,武漢市探索道路養護從被動式維修到預防式養護轉變。本月下旬,江漢區城管局引進兩臺高科技道路檢測車,大大提高維修效率和質量。
地下5米病害
“道路體檢神器”跑一下就顯現出來
三維雷達綜合檢測車在淮海路檢測路面。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26日下午2時40分,在江漢區青年路路上,一輛越野車緩慢行駛,後方警示燈不停閃爍,車後離地面不到10釐米處,拖著一個長方體的裝置,車身上標有“三維雷達探測車”字樣。
江漢區城管局城市道路橋樑管理中心巡檢員張亞雲說,這是探地雷達裝置,緊貼地面方向有16個雷達模組,不停地向地下發射脈衝雷達訊號,可檢測道路3米到5米深度。包括採集資料、生成影象、識別影象、判斷病害、建立臺賬、養護計劃等道路檢測各個環節。
對常青路進行實時監測。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在車的後方有兩根管子和車身相連。張亞雲說,一個是直徑約6釐米排風管道,用來通風散熱;另一個是走線管,所有采集資料匯聚到車內控制電腦上,“車輛在路上跑一下,地下5米深的病害全都可顯現出來了。”
值得一提是,車頂正上方還有一個GPS定位裝置。“GPS定位可達釐米級,10釐米以內。”張亞雲說,一旦透過探底雷達,發現某型別道路病害,GPS定位裝置就標記出來,對應精確座標,為日後道路養護提供支援。
記者看到,在車輪旁上方有天線一樣裝置,下端固定在車輪正中央。“只要車輛開過,就可以對該路段的道路情況瞭如指掌。”張亞雲說,這是一個編碼器,探地雷達和GPS裝置所採集資料彙總到編碼器,透過編碼器轉換,輸送到車載電腦上,然後形成直觀的資料,還起到行車測距的作用。
“道路醫生”提前預防
“健康指標”一目瞭然
安裝高畫質攝像頭的綜合檢測車對路面檢測拍照。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當天15時34分,三維雷達探測車對江漢區淮海路道路“健康狀況”進行監測。長江日報在車內看到,16個通道雷達採集資料實時傳送到車載電腦顯示屏上,路面2米寬,3.5米深的地下影象隨著一道道波紋不停變動,地下結構層的井蓋、排水管、窨井都清晰可見。
不到10分鐘,車輛以40公里/小時速度行進在淮海路1900米處,檢測員發現在1.2米處土質的填料有一些縫隙,判斷疑似“土質疏鬆”,如果長期不處理可能會形成空洞。
工作人員在三維雷達綜合檢測車內實時監測常青路。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在我們探測過程中,最大的隱患就是空洞。”漢陽市政匯科檢測公司檢測員曹鋒說,道路底下空洞如果比較大,就可造成路面塌陷。這類道路病害主要是因周邊地鐵施工,深基坑施工,降低地下水位,還有管線破裂對地下土層進行沖刷,形成空洞。
曹鋒介紹,三維雷達探測車透過往下發射脈衝雷達形成三維影象。然後透過識別影象,地下是否有空洞、脫空、富含水、土質疏鬆等資料實時顯現,道路“健康指標”一目瞭然,相當於一個專業的“道路醫生”。
他說,透過探地雷達提前預防性地識別病害,包括具體的位置、大小、型別等,然後制定維修計劃,透過向地下注漿的方式可把空洞填上。
精準“號脈”
路面1毫米的裂紋也能捕捉到
三維雷達綜合檢測車檢測淮海路路面。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2月26日下午,在漢口青年路,一臺車身標有“道路綜合檢測車”也在路面巡檢。只見車後支架上有兩臺補光燈,車前車後各有一臺高畫質攝像頭。
“如果說三維雷達檢測車為地下拍CT,那麼道路綜合檢測車就是為路面做體檢。”巡檢員張亞雲說,車輛在行駛過程中,不停地給路面拍照,路面裂縫、網裂、坑凼等進行識別。
長江日報在車載電腦屏看到,路面破損、車轍,構造深度,平整度等檢測資料不停變化。坐在顯示屏前的技術人員能馬上看出道路端倪,精準“號脈”。
15時15分,在常青路居然之家附近路段“捕捉”到一條長約1.5米,寬約0.3釐米的裂縫。張亞雲說,這種裂縫很小,透過預防性養護,定期觀測即可。如果裂縫持續擴充套件,形成塊狀裂縫就應該修補。“透過監測,發現常青路抗滑能力、行駛的舒適性是符合要求的。”
“路面1毫米的裂紋也能捕捉到。”張亞雲說,以往維修,必須透過巡查員的肉眼觀察,用筆記下來,或拍照收集,效率比較低。透過道路綜合檢測車拍攝後,測距定位方式記錄,道路病害可以一目瞭然,很精確計算出破損大小、位置等,為後期道路養護制定更科學的方案。
如效果很好
將向全市其他城區推廣
上路前,工作人員對三維雷達綜合檢測車進行檢查。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3公里的青年路,以前需要8個人同時採集四項指標,採集時間需要半天以上,這臺車10餘分鐘就可以採集出來。”張亞雲告訴記者,除了大大提高檢測效率外,在安全性方面,以前需要人工站在道路上,進行手工測量,非常不方便,而現在檢測資料更加全面科學。
江漢區城管執法局城市道路橋樑管理中心主任李丹丹說,去年,江漢區道路日常維修案件超過3000件,維修面積近5萬平方米。由於道路維修量大,受到施工條件制約,在處理及時性和養護品質上,還存在一些差距。“高科技道路檢測車運用從被動式維修到預防式維護,透過模式轉變提高維修效率和質量,同時保證道路平整性和安全性。”李丹丹告訴長江日報記者。
李丹丹稱,江漢區目前共有187公里、140多條主次幹道,下一步根據計劃安排,“地毯式”對每條道路進行體檢,形成完整的檢測報告,道路養護“對症下藥”。
據悉,為了保障市民出行安全,漢陽區去年也引進先進技術車輛,給道路健康“把脈”。武漢市城管執法委相關負責人稱,今年將發揮智慧城管建設,在城市道路養護精細化上下功夫,如效果很好,將向全市其他城區推廣該養護方式。
【編輯:鄧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