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的民主》,洞悉中國的“民主觀”

中新社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 梁曉輝)中國官方4日發表《中國的民主》白皮書,系統介紹中國民主價值理念、發展歷程、制度體系、參與實踐和成就貢獻。其間有三句樸素的話,可以見微知著,從中洞悉中國的“民主觀”。

一為“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

這是白皮書開篇的第一句話,它開宗明義表現出中國對於民主最基礎的認知,即民主是各國人民的權利和共同的追求,而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

長期以來,民主的這一本義被少數國家異化歪曲,它們將自身包裝成民主的唯一標準,將民主變成了一種“專利”,專門服務於自身“非我即錯”的霸權思維。更有甚者,以民主名義干涉別國內政、侵犯別國主權。

這不僅違背了民主的出發點、將民主恰恰變成了不民主的工具,而且造成世界上許多現實慘劇。今天,個別國家的思維仍然執迷於此,企圖繼續壟斷民主的定義權和敘事權,給全世界“洗腦”。

就在白皮書釋出的同期,美國正召集所謂的“民主峰會”,企圖人為把世界各國分成三六九等,貼上“民主”和“非民主”的標籤。

外界認為,面對這一民主“障眼法”的故技重施,民主的本義更需要被擦亮,正確的民主觀需要重新被樹立。世界也需要重新認識“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並沒有哪個國傢俱有居高臨下,為他國進行民主評分的權利。

二為“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白皮書在談到民主發展道路時如此指出。這句話再次傳遞出中國一貫的民主觀: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適用於一切國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各國應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身現代化發展的民主形態,學習借鑑而不是照抄照搬。

這一樸素的民主觀,實則是中國付出巨大努力和代價換來的。回顧歷史,中國近代以來探索民主的歷程,就曾因為簡單照搬外來模式而付出慘痛代價,包括模仿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種嘗試,都以失敗告終。

此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斷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民主道路、民主形式,直至今天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對於這一實踐歷程,白皮書總結其中一條基本經驗是:堅持中國的民主按照中國的特點、中國的實際來設計和發展,堅定不移走符合國情的民主發展之路。

也因此,成功進行民主探索實踐的今日中國,並不以自己的民主道路強加於人,而是“堅定支援各國自主選擇本國的民主發展道路”,同時,將自己的成功實踐放置於“豐富人類政治文明形態”中去考量,共同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

“一方水土養一方民主,既各美其美,又美美與共。”外界認為,這正是中國民主觀的世界表達。

三為“民主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中國的民主觀中,民主是一個沒有“完成時”的概念。經過探索,中國的民主形成科學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具體現實的民主實踐,對此,白皮書進行了詳盡的經驗總結。但白皮書也同時顯示出,中國並不認為自己的民主已經完美無缺。

“中國的民主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同時,與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與人民對民主的新期待相比,中國的民主還需要不斷髮展完善。”白皮書如是說。

有評論認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中國需要更加堅定不移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在不斷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實現民主新發展。

事實上,一以貫之地堅持、發展與創新,正是中國發展民主的首要,也是中國眼中實現民主的“總鑰匙”和“總開關”。白皮書正體現出中國以發展、不自滿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一貫品質,包括在民主這一全人類的共同追求上。

“民主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正如白皮書在結束語中所說的那樣:“人類對民主的探索和實踐永無止境。”(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33 字。

轉載請註明: 從《中國的民主》,洞悉中國的“民主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