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吧?一少林和尚正和一武林高手比武呢”
“是嗎,這我可不能錯過,得好好看看熱鬧,你說少林寺的和尚不都是修佛的嗎,不是都講究與世無爭的嗎,怎麼還和別人比武呢?”
“這你就不知道了吧,擂臺上這主之前可大放厥詞,把少林的武術說得一文不值,這不這和尚路過可不就急眼了嗎,聽說都簽下生死狀了,看來這下要動真格的了”
“是嘛,這臺上這主還真有兩下子,和尚都沒有還手之力,咦?和尚出招了”
“快看!那個傢伙倒下了!吐血了!看來他不行了!”
看到這裡,你肯定會好奇這和尚是誰,現在這個年代還有生死狀,那不是笑掉人大牙的嗎?而且就算有,有法律效力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這事發生1934年,究竟背後有何故事呢?你且不要心急,聽讓我慢慢道來。先說什麼好呢?先說說少林武術和這個少林和尚吧。
說起少林武術,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那些少林絕學,例如易筋經,一陽指之類的。在大多數人心中,少林武術是由達摩老祖一人所創。真實情況真的是如此嗎?並不是。
少林武術起源於五代十國,經過一群武術家的努力,最終形成了一個完整而龐大的武術體系。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少林功夫套路一共700多套,其中包括拳術、七十二絕技、氣功等,可謂應有盡有。
經過了歷朝歷代的種種積累,隨著少林寺人與外部的武術家進行不斷地雙向交流,少林武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變得更加出名。
故事中的僧人名叫釋德根,釋德根從小就拜入少林寺,成為少林寺僧人,他的童年不如一個普通的小孩那般歡樂,少了同齡人之間的嬉戲玩鬧,少了家庭的溫馨,留給他的只是佛門的清規戒律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武學苦練。
在少林武術的薰陶下,他逐漸成長為一個小有所成的少林武僧。
作為一個少林僧人,自然也有下山為寺院辦事的機會。下山之後,釋德根看到有個人對少林武術大放厥詞,年輕氣盛的他無法做到無動於衷,於是上前好言相勸,無奈對方出言相逼,百般侮辱少林武術,被逼無奈之下,他只得與對方立下生死狀,上擂臺比武。
在比武過程中,對方招招陰狠毒辣,要取釋德根性命,釋德根本是學佛之人,一直處處忍讓,眼看敵人招式越來越凌厲,釋德根只好使出真功夫,一招將對方掀翻倒地,後來此人吐血暴斃而亡。這就有了開頭的一幕。
對於這件事情,我們該如何處理,是一笑了之,還是應該好好想想這對我們每個人有什麼啟示和意義?正所謂前車之覆,後車之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個人認為還是可以從這個故事中汲取不少有用的經驗。
這個故事中的擂主顯然就是錯誤地將自己的“愛好”去挑戰了少林武僧釋德根的專業。也許把武術叫做那位被一招斃命的擂主的愛好言不符實,但與真正的少林武僧釋德根相比,把武術稱之為那位擂主的愛好卻並不為過。
釋德根是真正的少林武僧,他受過專業的訓練,付出了十幾年如一日的辛苦和汗水,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童年,相信那位擂主一定沒有接受過少林武術十幾年如一日成系統的薰陶,也沒有付出過十幾年如一日的辛苦和汗水,也許他經受過一定的訓練,個人也經過一定的努力,但相對少林武僧釋德根而言,那一定是天差地別。
如果說釋德根的專業是武術,那麼稱那位的擂主的愛好是武術則一點也不為過。兩者武術上實力的差距可能已經非常明顯,自然兩者比武的結局自然早已註定。
放眼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用自己的愛好去挑戰別人的專業的事情還少嗎?足球球迷動輒說這球我奶奶上去也能踢進去,殊不知球場上的運動量你奶奶根本無法承受。電視上動輒就有沒練過幾年的唱歌的美女帥哥上臺挑戰那些成名已久的歌手,殊不知人家真正實力歌手也都經過了十幾年如一日的聲樂訓練,結果這些所謂的美女帥哥的結果自然與那位擂主殊途同歸。
不同的時代,總是不缺乏用自己的愛好去挑戰別人專業的人,前有被一招斃命的那位擂主,現有我們所謂的專家球迷,還有那些登臺獻醜的帥哥美女們,相信將來一定還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黑格爾曾說過: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我想用在那些人身上實在是太正確了。其實他們之所以會這麼做歸根結底主要是兩點原因:
一是急功近利。
曾經記得這麼個故事,說是乾隆皇帝與一和尚討論江上面有多少船,最後得到的答案是隻有兩種船,名和利而已。顯然身處的時代雖然不同,但人們追求名利的心態卻是相同的。
追求名利本無過錯,只要不是出世之人都有追求名利的想法和動機,但錯就錯在總想著一日成名,一日暴富,結果自然就會導致用自己的愛好去挑戰別人的專業,結果只能是自取其辱,甚至是“一招暴斃”。
二是無法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無法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到底是缺乏一顆謙虛的心。正所謂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少林武僧釋德根十幾年如一日的訓練,仍然堅持能不動武則不動武力,正是因為他有一顆謙虛的心,能夠客觀看待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那位擂主和現在那些登臺獻醜的帥哥美女們,恐怕早已不知道自己是誰,早忘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但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做一個千錘百煉出深山的少林武僧釋德根,而不要做那個一個被“一招斃命”的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