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見習記者 武鑫悅 賀雲龍
3月26日,朱景軍正在不停地接打電話、翻找檔案,嘴裡一直重複著“你放心,這事我來想辦法。”同事崔瑩瑩說,遇到退役軍人的事,“我來想辦法”這句話,是朱景軍不變的口頭禪。
今年是朱景軍擔任臨沂市費縣馬莊鎮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的第三年,三年來,他不斷創新機制,最佳化服務,面對退役軍人的問題、難題,他迎難而上,用耐心和一股子倔勁,服務著全鎮的1600多名退役軍人。
建站之初條件差
他擼起袖子就是幹
朱景軍是個倔強人。他出生於一個軍人世家,姑父和哥哥都在部隊上,從小父母對他的期望就是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人,導致朱景軍從小就咬著一股勁,“一定要去當兵,當好兵”。1993年,朱景軍正式服役,在部隊期間曾三次獲得優秀士兵榮譽,兩次榮立三等功。
軍旅生涯養成了朱景軍不畏艱苦的性格,也讓他脾氣中本來就帶有的那股子倔強愈發鮮活。建站之初,服務站所處的院子是一處破敗的閒置房,空間大,但是雜草叢生,院子土地上還有個大坑,房屋也漏雨,用當地居民的話來說:“就是見天兒房,沒法住”。這樣的環境怎麼讓退役軍人們安心來活動呢?朱景軍開始自己設計規劃,連夜在家做草圖,堅信自己能把這個服務站做好,佈置好!
連著兩個多月,朱景軍跟著裝修團隊起早貪黑,每天最早來,最晚走,全程把關設計。最終把這個佔地面積4400平方米的鎮級退役軍人服務站建設了起來。服務辦公室視窗、老兵談心室、老兵活動室、閱覽讀書室、接待室、會議室、檔案室一應俱全。
不僅如此,他還創新設計了包含有南北長60米、東西寬8米的紅色文化長廊和佔地面積1440平方米的雙擁文化廣場。紅色長廊內,一幅幅圖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老兵們自主捐贈的歷史物品,都記載著馬莊的光榮歷史和英雄模範人物。文化廣場外圍牆上還設計有雙擁宣傳和國防教育知識,讓退役軍人來到服務站,就能有榮譽感、歸屬感、獲得感。
幫扶老兵再就業
他說得少做得多
硬體設施到位了,朱景軍又把心思放在了退役軍人的就業問題上。透過到戶資訊採集,網格化管理,朱景軍落實了鎮上的退役軍人建檔立卡,又結合“雙推”政策,在服務站創新增設了退役軍人創業孵化基地。
朱景軍說:“退役軍人的生活我們給予幫扶,就業這方面也想給他們做到最好。”
針對想創業的退役軍人,朱景軍邀請了創業導師、財稅專家,結合實際,為他們實施創業輔導。成功孵化出費縣涑源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旭豐廣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兩家企業。對於想就業的退役軍人,朱景軍積極聯絡大型企業,舉行招聘會,根據每位退役軍人的要求推薦合適的企業。
一些老兵找到了心儀的工作,跑上門來答謝朱景軍,又是送錦旗,又是帶家裡準備的土特產,朱景軍收得很少。他說:“我也說不上什麼好聽的話,不講崇高理想,就是盡本分的事情,這是我的本職工作。人家這麼感謝我,我反而不好意思。”
帶領先鋒隊抗疫
他近兩年未歸家
大部分退役軍人就業安置好了,還有一些退役軍人總懷念當兵的日子,總想著繼續給國家做貢獻,朱景軍也考慮齊全。他帶他們到服務站建立的佔地面積400平方米的體能訓練場地,配合武裝部門,對全鎮民兵和部分退役士兵定期進行體能訓練,引導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當兵保家衛國、退役造福社會。
2019年8月1日,一支全部由退役軍人組成的退役軍人先鋒隊在馬莊鎮正式成立。疫情期間,朱景軍就和這支先鋒隊一起,每天在馬莊鎮與外界聯防聯控值守點上,對進鎮車輛人員進行體溫監測和資訊登記。累計幾千人次,冬天頂著凌冽的寒風,奔波在鄉鎮幾個集貿市場和大型超市,勸導外出人群帶好口罩,無要事不出門。
疫情期間,每天忙碌於勸導大家都待在家裡不出門,但由於妻兒都在省外,朱景軍卻接近兩年沒有回過自己的家。那時女兒還在上小學,正是需要父親陪伴的時候。面對妻子偶爾的不理解和女兒的思念,朱景軍沒有太多的解釋,只是說了一句先鋒隊的口號:“我身為一名退役軍人,保家為民,有召必到。”
同事崔瑩瑩說:“朱哥這人辦事倔脾氣,認準了就一鼓作氣搞到位。疫情期間他不回家,工作時候提及家人也少,只有每回臨下班接到孩子電話,他才繃不住了,說爸爸對你照顧不到位,你多體諒,多聽媽媽話。”
2020年年假,朱景軍回家待了五天,初一到家,初六又趕回了服務站。他和妻子說:“還有更多人需要我,等著我,咱們給人家做服務,自己這關得過去,不能捨小家, 哪能顧大家。”這一次,妻子是支援他的。他說:“我媳婦工作好做,說通了,說明白了,她就能體諒,家裡人從體諒到支援,給我增加了好多信心,工作更有力氣了!”
服務無休止
退役軍人的事是“頭等大事”
為更好地服務退役軍人,朱景軍將每個月的18日作為先鋒隊的黨團活動日,專門為老復員軍人和“三屬”服務。每逢雨雪天氣,朱景軍和他的先鋒隊都迅速上門為老軍人清掃院落和出行道路、力所能及的為他們提供幫助。
一次活動中,朱景軍發現老復員軍人崔友田生病無法就醫,趕忙聯絡車輛,親自將老人送到醫院。自己先掏錢為老軍人做完所有檢查,並辦完住院手續,才去落實後續政策。老軍人病好以後,朱景軍又安排人和車將老人接回家,生怕老人沒有得到照顧。
朱景軍的辦公室牆上,每天都更新著全鎮退伍軍人的實時情況。很大一面白板牆,朱景軍沒事就在上面寫寫畫畫,哪些是重點優撫,哪些有特殊情況,他都細細標註上。窗邊也有一個小白板,上面是朱景軍每天的行程安排,用星標備註的“頭等大事”,都是退役軍人們近期最憂心最難辦的事情。
3月26日下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跟隨朱景軍來到寧開啟老人的家中。朱景軍說:“這件事辦了兩年多,今天可算有了眉目。”原來,上午朱景軍連續不停地接打電話,就是在忙活寧開啟老人尋親的事宜。
寧開啟老人是烈士寧萬友的兒子,出生於1946年。1948年寧萬友參加革命,留下了寧開啟和母親一起生活,沒想到此後就了無音訊。寧開啟長大後,四處打聽,才得知父親寧萬友早在1949年5月的上海戰役中犧牲。聽人說遺體葬在了上海楊木橋,可是楊木橋有三處地址,訊息來源又不可靠,寧開啟一人之力根本難以找到父親的具體安葬地。七十多年,這件事成了寧開啟心頭的難題。2019年,寧開啟找到朱景軍,希望退役軍人服務站能帶自己找到父親。
朱景軍得知訊息後,多方聯絡,耗時兩個多月核實資訊,終於找到了寧萬友烈士的資料,得知遺體被安葬在上海市嘉定區楊木橋。可惜趕上疫情,遲遲不能帶寧開啟老人去祭掃。這一拖,就是兩年。
兩年間,寧開啟老人來了站裡無數次,朱景軍也耐心安撫了無數次,向上級申請了無數次。3月26日上午,臨近清明節,寧開啟老人坐不住了,再一次撥通了朱景軍的電話,朱景軍又向上級反映情況之特殊後,得到了令人安慰的訊息。上級表示,已經在和上海方協調,由於老人情況特殊,可以考慮安排老人來上海祭掃,但要有子女和服務站人員的陪同。下午,朱景軍趕緊來把這個訊息告訴寧開啟。
雖然是小小的轉機,但老人臉上寫滿了喜悅。老人的表達能力已經衰退了,見到朱景軍,卻還是握著他的手,拿出父親的烈士證,和他說:“小朱帶我去,我太謝謝你。”
朱景軍和記者說:“你別看老人表達不清楚,他心裡都明白。這件事對我也重要,壓在我心裡很久了,我跟自己說,必須給他辦好!”
除了退役軍人的事,朱景軍還關心青少年的教育。朱景軍和先鋒隊員們開展陽光助學、讓愛傳遞活動,每學期都資助六名困難兒童每人1000元。他開辦的紅色展館,不僅為老兵們緬懷軍人情結,也為青少年做紅色教育講堂。馬莊鎮退役軍人服務站,分別被青島理工大學授予“青少年國防教育基地”,被費縣教體局授予“國防教育實踐基地”。
從防疫抗疫的日夜堅守,到捐資助學的慷慨解囊;從照顧老兵的傾情關愛,到掃雪獻血的質樸擔當,朱景軍就像一面旗幟,倔強的執行著、踐行著自己“保家為民 有召必到”的錚錚誓言。朱景軍說:“接下來,我還會繼續堅守全心全意服務退役軍人的初心,讓廣大退役軍人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