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銅元史,一般認為自光緒二十六年(1900)兩廣總督李鴻章奏準在廣東創鑄始,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國民黨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宣告結束止,歷時五十年。五十年中生產的銅元數量極其巨大,版式極為複雜,其中不乏珍貴的品種。
五大金剛
袁像大面型共和國紀念十文
1912年3月,軍閥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當上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同年,天津造幣廠根據財政部關於鑄造紀念幣的規定,鑄造了袁像共和紀念十文銅元。按實物,此紀念幣可分小面型和大面型兩種版別。其中,前者較少,後者極稀。此幣的質料,以傳世實物而言,有紅銅質和鉛質兩種,均為試鑄樣幣,它們的傳世數量,據估計,紅銅質的有五枚左右,其中,流傳有序的有四枚,中國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法籍錢幣收藏家鄔德華和中國錢幣專家張璜先生各藏有一枚;鉛質的僅見兩枚,一枚為上海博物館收藏,一枚為馬定祥先生收藏。
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銅幣
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有金、銀、銅三種材質。我們通常所說的孫小頭都是指銀元,名氣要遠遠高於銅元,但孫像銅元在珍稀度上要比銀元罕見許多。由於鑄造廠家不一,鑄造年代不同以及雕刻師英語水平的差異,該幣除正背面主要圖案未變外,其花飾細節、英文字母均有不同,這就形成了該幣的多種地方版式,並且鑄造出來不做流通用,主要用來當禮物贈送,因此能留存下來的極為稀有!
河南雙旗幣伍百文
伍百文銅幣是銅元史上最先鑄造的面值最大的銅幣,因為1934年川陝省蘇維埃政府也發行過伍百文銅幣。民國雙旗伍百文銅元為河南銅元局、後改為「河南機器製造局」於1933年製造的試鑄樣幣,未正式流通。據說當時只鑄造了12枚,已知上海博物館有1枚,日本秋友晃先生有1枚,臺灣陳吉茂先生有兩枚及劉繼武先生有1枚,近知山東某藏家有2枚。其試樣幣更為稀見!“
宣統年造二分大清銅幣
中國銅幣大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戴曉波著)描述該幣是“清宣統年造大清銅幣二分試鑄樣幣,中國銅幣60珍之一。根據錢品等級“十級制”評定標準,為二級。” 此幣為橙黃銅製,為奧地利原廠打製,銅質精良,雕刻精美,品相一流,為中國銅元之名譽品。
徐世昌像十文銅元
民國七年底,安徽造幣廠又開制銅圓,倪嗣沖為討好當時的新任總統徐世昌,令該廠生產印有徐世昌像的開國紀念幣銅圓。此幣直徑為28.0mm,緣厚1.8mm。正面為徐世昌頭像,背面為開國紀念幣的圖案。中間為隸書“十文”,兩側為麥穗,以珠圈環繞;外層是纏枝紋。徐世昌像銅圓從民國7年底到民國10年先後共造有三版,存世皆稀少。
三大天王
中心“津”字嘉禾拾枚(1936年)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間,在冀察綏靖公署修械廠(原天津造幣廠)中,設計鑄造了多種帶有“平、津”字樣的銅、鎳鑄幣。由於此類幣是宋哲元主政該地區時的產物,故錢幣收藏界將其概稱為“宋哲元銅元”和“宋哲元鎳幣此項鑄幣,無論是銅圓還是鎳幣,傳世均甚稀有。
四川省造光緒元寶當三十文
四川光緒當三十銅元,按背面龍圖不同,可分“立龍”版和“飛龍”版兩種。四川當三十銅元,是未被獲准發行的試鑄幣。未被獲准鑄發的原因,很可能是由於當三十的幣值不符合戶部關於銅元鑄造的規定。根據戶部的要求,當時各省鑄造銅元,須援引廣東成法,成色、圖案及面值以廣東省銅元為標準。廣東省銅元的幣值分別為二十文、十文、五文三等。顯然,四川當三十銅元的鑄造是不符合這一標準的。四川當三十銅元“立龍”版和“飛龍”版各有紅銅和黃銅兩種,均極稀貴。紅銅“立龍”版者僅見兩枚,紅銅“飛龍”版者共見四枚,黃銅“立龍”和“飛龍”版者各見兩枚存世。
奉天省造光緒元寶中花十文
“奉天中花”銅元,質為紅銅,僅十文一等幣值。因正面中央鑄一“六瓣花星”(此有別於其它奉天光緒銅元將滿文“寶奉”鐫刻中心)而得名。系“奉天製造銀元總局”最早的銅元出品。據記載,“奉天製造銀元總局”的前身,是“奉天機器局”,其面奉天將軍依克唐阿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奏請設立,主產軍工品。“奉天中花”銅元即為初期試鑄樣幣。其“立龍”版者,存世僅見二枚,一枚為上海博物館收藏,系大藏家孫鼎先生捐贈;另一枚舊說為錢幣專家張璜先生收藏,現下落未明。而“坐龍”版者,僅見“大字版”、“小字版”各一枚,均為孤品。
來源:錢幣交流圈
如果文章對您有幫助
請你關注錢和藝術公眾號
ID:ldxq0931
呈請您在看欣賞!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50 字。
轉載請註明: 這8枚中國銅元,枚枚精品,價高難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