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樊登讀書 · 安歌
主播 | 樊登讀書 · 晏嬌
前幾天在小紅書上看到一個求助貼:
9歲的女兒問我咱們家有多少錢,我該怎麼回答?
評論區眾說紛紜,但最終都不約而同地承認了一點:
在對金錢的認識方面,是需要對孩子進行積極引導的。
金錢觀有多重要
我們經常能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新聞:
孩子對母親大打出手只因不給買玩具;
11歲孩子為打賞主播一個月花掉父母20多萬的積蓄;
大學生為了買名牌網上借貸千元,最終面臨幾十萬的高額還款。
正如培根所說:“金錢是好的僕人,卻是不好的主人。”
缺乏對金錢的正確認識,往往會讓金錢反客為主,釀成悲劇。
在巴爾扎克的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中,吝嗇鬼葛朗臺嗜錢如命,寒冬臘月不準妻女生火取暖;
妻子死後強迫女兒放棄遺產繼承,自己獨佔全部家產;
當侄子面臨喪父之痛時,他只覺得侄子沒出息,把死人看得比錢還重……
錢是手段而非目的,若將金錢視作人生終極目標,即便擁有再多的財富,也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盧梭曾說過:“人們擁有的金錢是自由的工具,追逐的金錢則是奴役的工具。”
如果一個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都是從錢眼裡望出去的,那他的孩子也一定會有一套拜金主義的心理;
如果一個人能認定自己的靈魂比全世界的金錢還要貴重,我相信他的孩子以後定不會被物慾所左右。
你對錢的態度,就是孩子未來對世界的態度。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是孩子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課。
不富裕,不哭窮
聰明的父母哪怕不富裕,也不會向孩子“哭窮”。
豆瓣9.1高分影片《當幸福來敲門》中,主人公克里斯面臨失業、破產,可謂是一貧如洗。
最困難的時候甚至要賣血換錢,只能在地鐵站的衛生間過夜,但他從來沒有向孩子“哭窮”。
生活再難再苦,他都不抱怨貧窮,而是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做好每一份工作。
他和兒子生活在貧窮中,但他們的精神卻是富有的。
我們在生活中總是能看到有的家長把這些話當口頭禪:
“為了給你讀書,你知道我們賺錢有多辛苦嗎?”
“不要跟人家比,他們傢什麼條件,咱們傢什麼條件,比不起。”
“媽媽衣服穿了三年都沒嫌舊,你倒好,衣服穿一年就不穿了。”
“爸媽賺錢這麼辛苦,你可要好好學習,以後家裡就靠你了。”
家長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能努力奮鬥,勤儉節約。
但當你一遍遍給孩子傳達“我沒錢”“咱家沒有那個能力”“太貴了買不起”這種消極資訊時,他就會對自我進行否定。
在“哭窮教育”中長大的孩子,不一定奮進,但一定自卑。
當孩子因為貧窮而自卑時,他會產生“只要我有錢就什麼都能做”的錯誤價值觀。
為了賺錢他可以不擇手段,為了賺錢他可以傷害所有的關係,為了賺錢可以觸犯社會的底線。
當孩子把賺錢當做自卑的拯救,當孩子認為賺錢才是最大的安全感時,他的人生會有多匱乏。
請停止“哭窮式教育”,窮是一種心態,如果你堅持自己是窮人,那無論多少財富都拯救不了你的貧困。
有餘錢,不揮霍
在電視劇《都挺好》中,蘇家的二兒子蘇明成就是典型的“啃老巨嬰”,而蘇母無疑是縱容他的罪魁禍首。
找工作,問父母要錢;
結婚,問父母要錢;
買房子,問父母要錢;
甚至於在結婚後還頻頻伸手要零花錢去滿足他和妻子高水平的生活。
但正如《斷頭皇后》中所說的:“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由於缺乏對金錢的認識,蘇明成在不瞭解實情的情況下貿然投資,不但虧損了幾十萬元,最後落得連工作都丟掉的下場。
蘇母對二兒子有求必應,但恰恰是這種無分寸的金錢教育最終把蘇明成變成了啃老的媽寶男,即便有手有腳,也難以自食其力。
經濟學家杜森貝利曾提出「棘輪效應」,指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有不可逆性,易於向上調整,而難於向下調整。
簡單來說,就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當你認為無差別無底線地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是對孩子的愛時,危險的種子已經埋下,遲早會將他推入高消費的萬丈深淵。
金錢教育
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作為父母,有義務用正確的方法對孩子進行引導,金錢教育不但會影響一個人的觀念,甚至會影響他一生的選擇。
有人主張教導孩子「不工作就沒有錢」,他們鼓勵孩子透過服務來賺取零花錢:澆花給三塊、洗碗給五塊、掃地給十塊……
這種辦法的好處是能讓孩子知道錢財來之不易,但其弊病也同樣明顯。
表姐家的孩子從小就是在這種獎勵機制下成長起來的,但隨著她漸漸長大,開始學會了和表姐討價還價,想方設法要求提高獎勵金。
本來應該她做的事情,沒有獎勵就不去做,認為「沒有錢就不工作」,這與表姐設立獎勵機制的初心背道而馳。
「沒有錢就不工作」原則上並沒有錯,但如果在家庭中應用的話,反而會成為親情間的隔閡,抹煞人與人之間的情分。
其實在經濟方面,我們完全可以坦誠面對孩子,如實報告工資和家庭預算,進行公開討論。
在這種民主的形式下,孩子會擁有一種被平等面對的自尊,他對於金錢或許懵懂,但至少你在認真地跟他解釋這個世界。
就像梁實秋先生所說:“孩子們不一定永遠是接受命令,他也可以理解。”
錢不但要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錢還要顧及自己內心的平安。而你要做的,就是幫孩子找到那個平衡點。
當你跟孩子達成共識互相理解時,很多矛盾就會迎刃而解。
對於未得到的東西,他會選擇體諒;對於已得到的東西,他會倍加珍惜。
易卜生說過:“金錢可以是許多東西的外殼,卻不是裡面的果實。”
當黃金不起支配作用的時候,黃金時代才到來。
真正的富有與金錢並無大的關係,面對金錢,不卑不亢,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