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兵時,他們用熱血保衛國家、捍衛和平;退役後,他們堅守初心,繼續散發光和熱。我省退役軍人退役不退奮進志、轉崗不轉報國心,自強不息、敬業奉獻、奮發有為,用實際行動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近日,2021年度“齊魯最美退役軍人”釋出,請看他們的先進事蹟。
□ 本報記者 齊靜 實習生 宮慶樂
王炳交:四十年如一日守護燈塔
四十載春夏秋冬、一萬多個日日夜夜,他將青春年華獻給了團島燈塔,保持著燈塔裝置維護率100%、航標正常率100%的紀錄。他就是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青島航標處原團島燈塔燈塔長王炳交。
團島燈塔,地處青島港咽喉,是船舶進出青島港的必經之地,也是往來船隻進行定位、導航和轉向的重要標識座標。王炳交1976年參軍入伍,1981年離開部隊至今一直以團島燈塔為家。40年來,他總是主動承擔春節值班工作。後來,王炳交乾脆將家搬到了燈塔,至今全家仍住在燈塔旁的一座平房內。
“守護燈塔,就像守護孩子一樣,要細心耐心用心。”王炳交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燈塔霧號裝置是20世紀50年代的進口產品,已經“超期服役”,經常“罷工”。在沒有圖紙的情況下,王炳交用一個多月時間刻苦攻關,查清了問題所在,使裝置煥然一新。他還自己設計製作了燈塔燈光同步顯示器等,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航標經費。“守塔工作雖然枯燥,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退役軍人,我必須要把黨和國家交給我的任務做好。”王炳交說。
王玉清:愛心護教9年的“哨子爺爺”
花白的頭髮、鮮紅的馬甲,手持紅綠色三角旗,脖子上掛著哨子;每逢上下學的時候,總能在東營市河口實驗小學門口看到王玉清的身影。作為東營市河口區河口街道河寧社群黨委第一書記、“黨員五老志願護教崗”志願者,王玉清開展護教工作已有9個年頭,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哨子爺爺”。
今年67歲的王玉清,1972年入伍,1985年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轉業到河口區。“我在當兵時入黨,受黨教育多年,早已把‘活到老,幹到老’的精神根植於心,一直想著為國家和社會多做點事情。”談起參與護教的初衷,王玉清打開了話匣子。
“社群工作複雜瑣碎,又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我們就考慮如何更好地發揮黨支部作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王玉清結合黨員實際情況,先後組建永康黨支部、法援黨支部、如藝苑黨支部等19個特色黨支部,為社群居民提供了“愛心護教”“溫馨十送”“愛心理發”等志願服務活動。“今後,我將繼續抱著‘退役不褪色,離崗不離黨’的信念,把群眾想辦的事辦好辦實。”王玉清說。
滕兆敏:讓375名貧困老人吃上免費午餐
8月2日11點半,莒縣龍山鎮北上澗村“擺渡”愛心食堂準點開飯,十餘位生活困難老人陸續來到食堂打飯、吃飯,無需支付飯費。在日照,可供生活困難老年人免費吃飯的“擺渡”愛心食堂共有15處,它們的建立者就是日照市扶貧志願者協會會長滕兆敏。
1997年滕兆敏應徵入伍,2001年退役回到日照,創辦了日照愛心志願者聯合會。2016年,又成立了我省首家專注於精準扶貧的專業志願團體——日照市扶貧志願者協會。“小時候家裡生活困難,多虧好心人幫助,才渡過難關。後來進入部隊,又受到很多戰友的無私幫助,所以一直想著要回報好心人、回報社會。”滕兆敏說,當得知很多生活困難老年人存在吃飯難題時,便萌生了建立愛心食堂的想法。他將自己早年做生意積累下的資金全部投進愛心食堂專案,又在志願者協會中籌集資金,在社會各界的支援與幫助下,第一家愛心食堂在莒縣龍山鎮北上澗村辦了起來。
5年來,15處“擺渡”愛心食堂為375名貧困老人提供免費午餐17萬餘份,並帶動3200餘名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走進農村,開展志願扶貧活動420餘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