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奎村,“打瓦壕”糜米已經一片金黃;道勞村,玉米開始收割;宿亥圖牧業村,羊兒已肥。達拉灘已入金秋,豐收的景象湧現在田間地頭。
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黨的一系列興農富農舉措,讓農村呈現新面貌。記者驅車來到達拉特旗幾個鄉鎮採訪,看豐收景象,聽豐收心聲。
豐收的喜悅寫在臉上
什麼是豐收?46歲的農民王守政在田埂上,左手邊是玉米,右手邊是黃燦燦的糜米,中間的他對著記者咧嘴在笑。答案寫在他那張滄桑卻平靜的臉上。
“今年糜米(不脫粒)一斤可以賣到4元,今年種了150多畝,畝產200斤(無公害),刨除成本,7萬元沒問題。”這位種植大戶算起了今年的豐收賬。
王守政所在的大紅奎村位於吉格斯太鎮。村主任謝小軍說,今年大紅奎村共計種植糜米近1500畝,預計產量達30萬斤。
走進中和西鎮牧業村,連片的玉米又高又直,玉米棒子顆粒飽滿……如此景象,讓人想不到這是一個地處偏遠,發展還相對滯後的村子。
去年脫貧的寶音特古色和妻子早上6點就到地裡掰玉米。“現在政策好,只要勤快點,生活總會變好的。”去年,加入牧業村養殖合作社,進行畜群改良,羊的數量從25只發展到100多隻。今年光賣羊絨就收入了近兩萬元,加上賣羊收入和各種補貼,一年收入達六七萬元,種玉米50多畝,成功脫貧。
“現在村裡幾乎沒有閒田,很多人還到附近包地種。”村兩委委員拉外說,利用扶貧政策發展多元產業,今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6戶29人,已甩掉貧困的“帽子”。
寶音特古色告訴記者,今年山羯子肉一斤賣到43元,他打算直接拉到城裡去賣,減少中間環節,價格也能賣得更高。
豐收的背後是政策技術支撐
豐收的路子多種多樣,豐收背後卻有共同的原因。基礎設施搞好了,科技水平提高了,產業融合起來了,展旦召蘇木豐收的成色越來越足。
展旦召蘇木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達到35萬畝,飼草和經濟作物突破11萬畝,有機農產品面積突破1.8萬畝,輪作面積近2000畝。農作物投保29萬畝,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超過20萬畝,全程社會化服務達1.6萬畝。培育農牧業企業20餘家、農牧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68家、種養殖大戶275戶,土地流轉面積達22萬畝,代耕代種、土地託管等形式的合作經營面積突破3.5萬畝,訂單農業超過6.3萬畝。中化現代農業達拉特旗技術服務中心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領頭雁,對帶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發揮著關鍵作用。
藉助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的創業扶持政策支撐,展旦召蘇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在北部沿河地區依靠優越的水地條件和良好的生產設施構建現代高效農業帶,推動響沙灣、銀肯塔拉、庫布其旅遊區、邦成馬文化等知名旅遊景區提檔升級,2019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10萬人次。傳承發展銀肯敖包祭祀、黃木獨“三元”廟會等蒙元、農耕非物質文化,廣泛傳播了“展旦召印象”。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積極開發生態採摘、體驗農業等新模式,農牧漁家樂達到12家,成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期盼豐收夢越來越甜
不僅農產品豐收,達拉特旗這些農村在精神層面也越發富足。村民們的豐收夢越來越甜。
水泥路、小廣場、大戲臺……走進這幾個鎮的豐收村,記者看到這些設施都已是標配。在展旦蘇木道勞村800平方米活動廣場上的農家書屋裡,村民劉王保正津津有味地看著《蔬菜栽培技術》。“以前,吃過飯我就要上麻將桌。”劉王保打趣說,“農家書屋讓好多打牌的牌友不打牌了!”
吃飽了肚子,有了更高的追求,達拉特旗的農民們盼望著豐收能夠繼續,從風調雨順時的“小豐收”走向長長久久的“大豐收”。
(來源:鄂爾多斯新聞網/記者劉俊平)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內蒙古頻道】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