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90後全國人大代表李金蓮:希望家鄉的綠水青山“顏值”轉化為金山銀山“價值”

由 秋長紅 釋出於 綜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張藝 實習生 黃馨瑤) 2018年,當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的李金蓮第一次來北京開全國兩會,這名90後傈傈族姑娘在那次會議上建議,希望家鄉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的高山村寨都能有通向外界的硬化道路。

當年年底,李金蓮家所在的攀天閣鄉新樂村就來了修路的隊伍。第二年,一條硬化道路從山腳修到了山頂,公路綿延,一直連通到北京。

家鄉如何更好發展,鄉親如何過上更富裕的生活是一直是這幾年李金蓮的關切。

今年兩會上的李金蓮 受訪者供圖

2016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李金蓮對未來的道路並不清晰。彼時正是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李金蓮大學所在的雲南普洱市已經發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於是,她放棄了留在城市工作,回到沒路沒網的閉塞家鄉。那時村裡走出去的大學生不多,像李金蓮這樣回鄉的年輕人更是寥寥。

傈傈族是雲南9個直過民族(“直過民族”特指新中國成立後,未經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會跨越幾種社會形態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之一。鄉親們以前觀念保守,最開始扶貧指導大家種植中藥材增收,村民不敢種,擔心收成不好,賺不到錢。他們也不懂種植技術,村子裡藥材收成並不樂觀。

打聽到鄰近鄉鎮的一家公司種植產量高,李金蓮二話不說就出發了,在工廠邊工作邊學習了6個月。半年後她回到村裡挨家挨戶為村民們講解種植技巧,傳授種植技術。那一年,秦歸、重樓等各類藥材收成可觀,收入倍增。

村裡曾有一對兄弟,弟弟外出務工,而哥哥在家照顧父母。按村民原本的想法,打工肯定是比種植好的,但幾年下來,種藥的哥哥生活也逐漸有了起色,蓋了新房、娶了媳婦,弟弟回來時大吃一驚。

李金蓮還“聯合”村裡其他幾名大學生,運用計算機和網際網路,幫助村“兩委”和駐村幹部們一起錄入扶貧檔案。她耐心教村裡年紀大的老人使用家用電器;教村民使用智慧手機,讓他們學會在手機上看新聞,瞭解國家的發展變化,瞭解大山以外的世界;她進村入戶講扶貧政策,向上級反映村民生產生活困難。

後來李金蓮有了另一個身份,在作為人大代表多次參與法檢系統開展的調研、監督活動中,李金蓮對司法工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終以優異成績考入迪慶州中級人民法院,成為一名書記員。她說:“我們村裡人不懂法,出去打工遇到欠薪問題也不會解決,我就想幫幫他們。

李金蓮和鄉親討論種植 受訪者供圖

她見證了家鄉這些年翻天覆地的變化。2013年,李金蓮高中畢業,家裡的手機訊號不能全部覆蓋。報考志願時要電話要保持暢通,只有在幾個山坡、田梗才能找到訊號,李金蓮就把手機放在田埂上,自己在周圍幹農活兒。

如今,資訊傳到青藏高原東南緣。李金蓮說,現在不僅訊號全覆蓋,家裡還接入了WiFi。家家戶戶有了手機、微信,會主動關心政策和國家大事。一些訊息還是鄉親們早一步跟她分享的。

李金蓮說,以前村裡的80後,甚至部分95年以前的年輕人不讀書的情況還比較多。這幾年,大家越來越重視教育,父母外出打工賺的錢都是給孩子讀書,大學畢業生逐漸增多。

今年,李金蓮帶來的建議是,希望發展鄉村旅遊推動綠水青山“顏值”轉化為金山銀山“價值”鞏固拓展脫貧成果銜接鄉村振興。以“生態立州”的迪慶是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她發現,雖然迪慶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就,但受困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制約,始終無法擺脫資源性約束和軟體、硬體跟不上的區域短板,生態環境脆弱,治理難度大,鞏固拓展脫貧成果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突出。她希望國家在保護生態政策基礎上,支援旅遊等產業發展。“這幾年去了外面,才發現家鄉的這些藍天碧水真的很好。”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