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網上有個說法,類似寶馬5系、賓士E級這種豪華品牌中大型車,基本就是普通家用消費者購車的“天花板”。要這樣說的話,我們做“汽車人”得就像搞裝修的一樣,經常看別人在天花板附近橫跳。借用一個更老的梗,或許在別人眼裡,我們就屬於那種買不起但很懂的樣子。調侃完,就該進入正題了。今天的主角“小白”就是要買“天花板”的人,而且還是要買高配“天花板”,這又是個怎樣的故事呢?(注:此故事來自於真實案例)
250匹是什麼感覺有別於對品牌或者是空間的滿足,“小白”對於一臺豪華中大型車而言,最基礎的要求就是動力達到250匹馬力。他看起來並不像是一個喜歡開快車的人,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既然掏錢買這個級別的車,也不想在路上慢悠悠的,甚至被認為是圖個牌子的人。從個人經驗上來說,對一般民用的A、B級轎車而言,200匹馬力就已經是一道坎。如果說250匹給一臺A級車,想想頭文字D拓海把86開爆缸之後,他爹魔改的250匹發動機。於是也有了那句經典臺詞“你知道250匹有多快嗎”。
但對於C級車而言,200匹顯然只能說是夠用,250匹才能做到暢快。以寶馬5系或者賓士E級為例,它們的高功率版(530、E 300),都能很輕鬆地跑在7秒內。就這點來說,一向讓他覺得動力很猛的凱迪拉克也做不到。因為到中大型車領域,凱迪拉克CT6還是匹配的那臺237匹馬力的2.0T發動機。倒是沃爾沃曾經讓他眼前一亮,沃爾沃S90全系都是250匹馬力,然而看到那套48V輕混系統之後,“小白”就很快把沃爾沃從備選名單中刪除了。
賓士E級在他看來屬於“棄暗投明”型別,一方面砍掉了拖累產品口碑的1.5T排量,另外在售的賓士E級全部都沒有搭配48V輕混系統。本身啟停功能“小白”就不太喜歡,對豪華車而言,無論什麼技術路徑的48V輕混都沒法說服他,畢竟潛在的維修費用實在划不來。另外,寶馬5系就屬於非常熟悉的選項了,他身邊也有不少朋友都是5系的車主。所以“小白”主要得弄清楚賓士E級現在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降2.8萬,只夠付分期利息?等我們到了賓士4S店之後,發現賓士E級的終端情況還是非常“簡單”的。首先,無論是全款還是分期購車,它的現金優惠幅度都是2.8萬元。而且分期購車的話,雖然沒有手續費了,但是利息也還是很“可觀”的。以分期2年為例,換算下來的年化利率有4%。如果首付30%,以指導價47.57萬元的2022款 改款 E 300 L 運動時尚型來計算,光是利息就得2.5萬元左右。這樣看,感覺現金優惠幅度更像是“貼息”的存在。
還是以這款“最便宜”的賓士E 300車型為例,優惠後裸車價為447,700元,算上接近4萬元水平的購置稅,1.3萬元左右的保險,以及其它費用,全款落地價也基本超過了50萬元大關。不過算下來也就只比低配的賓士E級落地貴4萬元左右,考慮到動力差異,對他而言還是很值得的。
但是現在這個階段,不是你想買就可以提車的。上個月這家賓士4S店只賣了70多臺車,車源限制仍然較大。即使賓士E級這樣熱門的車型,店內也只有少量現車,還好“小白”看的這一款還有黑色的車源。如果要等沒有現車的車型,大概需要等待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倒是也能接受。
寶馬5系也舒適了,賓士E級的後排更誘人?話說回來,賓士E級現在的價格比較堅挺,隔壁寶馬5系那邊也是半斤八兩。如果不做等等黨,“小白”總得在它們之間做一個抉擇。倒是排除價格因素之後,他更能把注意力都放在產品力方面。對於賓士而言,“小白”其實對它的立標並不感冒。正是因為有個大標加點陣式的中網,才讓他這位“大叔”找回一點年輕的感覺。而寶馬5系那邊,縫縫補補多年辨識度還是很高。就連M套裝也早就“廉價”,在5系身上更是很輕鬆就能獲得。
沒有采用現在賓士S級的內飾,一直是賓士E級被詬病的地方,好在雙聯屏還是很能打的。而且不得不說,賓士對於營造內飾氛圍確實要勝過寶馬一籌。特別是在寶馬5系更換了合成皮座椅之後,這個曾經的優勢點也不復存在。而現在,座椅的舒適度以及座椅調節方式上,“小白”都認為賓士E級要略勝寶馬5系。特別是後排的乘坐感上,兩款車在尺寸差不多的情況下,賓士E級的後排仍然更顯闊綽。雖然都只適合滿載4名乘員,但顯然賓士E級更讓他滿意一些。
當然,寶馬5系的駕駛感也總是被津津樂道的地方。雖然他早就聽說現在的5系已經舒適了不少。但從實際試駕體驗的情況來看,寶馬5系還是更能讓他體會到樂子的一臺車。相對而言,賓士E級雖然有軟硬可調節的懸架,以及可變轉向比。但這些只能讓E級的底盤更顯質感和靈活性,還談不上追逐駕駛的樂趣。
寫在最後產品端兩款車還是具有非常典型的個性,那麼再看一看保值率的情況。我們透過網上的資訊來看,一臺賓士E級 2020款 改款 E 300 L 運動殊享版,上牌約2年,里程不到5萬公里,二手車價大約42萬元左右。另一臺寶馬5系 2020款 530Li 領先型 M運動套裝,上牌也是大約2年時間,里程超過4萬公里,二手車價格大約41萬多元。
不出意外,兩者的保值率情況也非常接近。畢竟對於中大型車而言,在預算充足的情況下,這兩款車大機率都是繞不開的選項。雖然它們的產品亮點還是各有不同,但是每當做選擇的時候,總能看見“小白”們糾結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