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尋焦裕祿·座標①丨“文藝青年”成長記

編者按:2022年8月16日,是焦裕祿同志誕辰100週年的日子。焦裕祿身上“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趕考路上再尋焦裕祿,作為河南日報社紀念焦裕祿百年誕辰報道其中一環,從本週起,大河網記者小分隊成為“追光者”,從山東淄博到江蘇宿遷,從哈工大到大連起重機廠,從洛陽礦山機器廠到開封蘭考,沿著焦裕祿成長和革命的足跡,追尋焦裕祿精神之光。今日推出第一篇《再尋焦裕祿·座標①丨“文藝青年”成長記》。

座標:山東淄博博山北崮山村。

這是一個被綠水青山環繞的村莊。天空高遠潔淨,幾片薄薄的白雲在藍天遊動。近日,大河網記者千里迢迢從鄭州來到焦裕祿出生的村落,尋找焦裕祿成長的足跡,探尋焦裕祿精神的原點。

再尋焦裕祿·座標①丨“文藝青年”成長記

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丁,好男兒就要有擔當。”村口的文化長廊裡,幾個村民正在悠閒聊天,廊壁上掛著一幅幅焦裕祿當年的家族照,在首張全家福下,那句有名的母訓赫然醒目。據焦裕祿紀念館(故居)原館長焦玉星介紹,25歲離開之前,焦裕祿幾乎一直生活在這裡。

多才多藝的“文藝青年”

古樸拙雅的農家小院裡,幾棵直挺的老槐樹矗立在院落之中,粗壯挺拔,亭亭如蓋。焦裕祿在這方小院裡出生,在這裡成長。穿越時空,咫尺天涯。今天,也是在這個院子裡,一撥又一撥來自各地的青年,尋找當年那位英俊少年的影子,想透過一場對話,探尋光芒的源頭。

再尋焦裕祿·座標①丨“文藝青年”成長記

在焦裕祿故居里,一把掛在牆壁上的二胡引起了記者的好奇。“年輕時的焦裕祿是個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的‘文藝青年’,他尤其喜歡拉二胡。他的妻子徐俊雅當年就是被他的二胡聲吸引,循聲來到他的身邊。”焦玉星說。

再尋焦裕祿·座標①丨“文藝青年”成長記

“焦裕祿8歲上學,就讀於博山縣第六高階小學。他學習非常勤勉,功課也很優秀。他還會吹小號、拉二胡等。”“據瞭解,參加革命後的焦裕祿為了更好開展工作,還學會了演歌劇、編快板、跳交誼舞,是一個妥妥的'文藝青年’!”

"素質教育"培養出“好少年”

尊賢尚禮的家風、時代風雲的變幻、革命精神的洗禮,打磨出焦裕祿的人生底色。

再尋焦裕祿·座標①丨“文藝青年”成長記

在博山焦裕祿紀念館,記者首先看到了一部崇禎八年(1635年)續修的《焦氏族譜》,序中載明:焦氏一族“耕耘之外以行仁為務”,勤勞濟世,成為世代傳承的家風。這也是焦裕祿一直秉承的家風。

“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丁,好男兒就要有擔當。這是焦裕祿幼時母親對他的教導。”

“我欽佩那些為國建立過功勳的仁人智者,更愛那哺育過無數仁人智者的好山好水。而令我最喜愛的,就是岳陽山南山腳與崮山西山腳交匯處的闞家泉……”焦裕祿少年時代寫的一篇作文展示在博物館中,吸引了我們的目光。這篇作文不僅寫出了焦裕祿對自己家鄉的讚美,也表達了少年焦裕祿立志做仁人志士的胸懷。一本焦裕祿當年四年級用過的課本上寫明瞭這樣的學習目標:課外讀傳記、遊記、童話各兩本,學會一種樂器,種一株樹,做一件自己用的東西……

再尋焦裕祿·座標①丨“文藝青年”成長記

“你們看到的這些,是焦裕祿學習過的教材,這都體現了焦書記從小受到了良好的素質教育。”焦玉星向記者一件一件介紹焦裕祿曾學習過的教科書。

“初心在這裡成長

“焦裕祿同志1946年1月在博山秘密入黨。25歲離開家鄉,隨後陸續在宿遷、洛陽、鄭州、尉氏、蘭考、大連、哈爾濱等地工作或學習過,在這些地方現在還有不少與他共同革命、工作過的同事。但在博山,目前與焦裕祿有過接觸、還健在的人已不多了,可家鄉從未忘卻他,焦裕祿已成為一種精神符號,時刻影響著博山人。”焦玉星告訴記者。

再尋焦裕祿·座標①丨“文藝青年”成長記

在北崮村一條狹窄的小巷裡,記者看到了焦裕祿當年入黨的老房子。普通的民居,依稀還有當年的模樣。“這時候入黨是絕對保守秘密的……只知道共產黨來了老百姓才過上好日子,入黨後要更加積極主動幹好工作。”焦裕祿在自傳中寫道。

焦裕祿在家鄉學習、入黨、參加革命的經歷,為他此後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偉大精神的“初心”在這裡開始萌芽,生長。

再尋焦裕祿·座標①丨“文藝青年”成長記

在記者採訪離開時,一群又一群青年人紛紛而來,朝著焦裕祿故居走去。據當地居民介紹, “全國各地來參觀學習的幾乎天天都有,近一個月來,每天都是好幾百人來看焦書記的故居。”

策劃:王曦輝

統籌:張培君

執行:許會增 張磊 王世洋 範昭 宋向樂 祝傳鵬 劉高雅

拍攝:馬紹坤 王怡瀟 魏凱(實習生)

出鏡:韓淼宇

剪輯:馬紹坤 韓淼宇

海報:石金紅 胡瀚澤

特別鳴謝:淄博市委網信辦 淄博市博山區委宣傳部 博山焦裕祿紀念館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61 字。

轉載請註明: 再尋焦裕祿·座標①丨“文藝青年”成長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