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妍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助理研究員
日前,歐盟對俄羅斯煤炭禁運正式生效。實際上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歐盟共透過七輪一攬子對俄製裁計劃,涉及貿易、投資、金融、能源、科技、外交等各領域,制裁規模及力度空前。然而,在歐盟不斷加碼對俄製裁的同時,制裁的反噬效應也逐步顯現。歐洲能源及糧食安全問題日益嚴峻,各國經濟高通脹、低增長的壓力漸增。歐盟委員會公佈的資料顯示,2022年,歐元區通貨膨脹率或將高達6.1%,經濟增長預期亦由4%大幅下調至2.7%。而俄烏衝突的爆發及其所導致的能源價格飆升,則被視為上述判斷的主要依據。
德國作為傳統工業強國及出口大國更是首當其衝。當前,德國通脹已處於近50年來最高位,且30年來首次出現貿易逆差。工業訂單減少、居民消費銳減,德國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進一步上升。德國萊布尼茨經濟研究所釋出的報告顯示,自2014年因克里米亞事件對俄實施經濟制裁以來,德國每年經濟損失超50億歐元。而此次德方支援歐盟對俄實施全方位制裁,相關經濟負面外溢效應將更突出。德國五大經濟研究所的研究結果顯示,全面實施對俄能源制裁將導致2023年德國經濟萎縮2.2%,損失或超2000億歐元。加之新冠肺炎疫情、難民等多重危機,不利影響或將持續十年之久。
此外,對俄製裁還導致德國能源轉型戰略承壓,環保程序倒退風險上升。德國對俄能源出口的依賴遠高於其他歐洲國家。俄烏衝突爆發前,歐洲每年45%的煤炭、40%的天然氣和26%的石油來自俄羅斯,而其中過半數流向德國。德國近一半的硬煤,三分之一的石油和逾二分之一的天然氣均依賴俄羅斯出口。自德國推動能源轉型以來,雖然煤炭及石油等化石能源進口已呈下行趨勢,但與此同時,天然氣作為德國綠色轉型過渡能源的重要性持續上升。因此,德方對天然氣進口的中期需求實際上不降反增。
然而,由於俄烏衝突的爆發,德方凍結了“北溪2號”輸氣管道的審批程序,俄方亦以技術原因為由接連降低“北溪1號”的輸氣規模,導致當前“北溪1號”的輸氣量僅有高峰時期的18%。德國聯邦政府已於6月拉響天然氣應急警報,能源短缺的問題迫在眉睫。加之2022年底“棄核”的大限將至,為填補能源缺口,德國在尋找新的供應商的同時,已開始著手推動“延長煤電”。根據德媒報道,德國擬取消相關法律草案中涉及“在2035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的內容,並模糊了關閉煤電站的時限,以延長煤電站使用期限。放棄歐盟認可的“綠色能源”,轉向高排放、高汙染的煤炭,無疑是德國能源轉型以及環保政策的明顯倒退。
不僅如此,對俄製裁還將對德國政治轉型造成干擾,阻礙聯邦政府重建歐洲的領導力。長期以來,德國始終奉行“以觸促變”的新東方政策,堅信利益捆綁系穩定歐洲安全、處理對俄關係的最佳方案。因此,自俄歐關係因克里米亞事件出現惡化以來,德方一直希望能夠借俄歐能源合作助力雙邊關係正常化。然而,俄烏衝突的爆發不僅宣告了聯邦政府多番外交斡旋的失利,德國既往對俄政策立場亦在歐引發巨大爭議。施羅德、默克爾、施泰因邁爾等前任政治領導人甚至被詬病為俄烏衝突的“罪魁禍首”。自2009年歐債危機後,德國逐步在歐洲建立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嚴重受損,總理朔爾茨一度在應對此次俄烏衝突過程中“失聲”。
為儘快擺脫當前的領導力困境,德國外交及安全政策實現歷史性突破,大幅增加國防預算,且逐步增強對外軍事幹預的傾向。總理朔爾茨更是放下豪言,表示“德國將建立北約框架內最大規模常規軍,以捍衛北約每一寸領土”。然而,相比於新一屆聯邦政府的壯志雄心,德國在現實層面軟實力失靈、硬實力疲軟的能力短板暴露無遺。且隨著對俄製裁的負面外溢效應不斷顯現,燃油、供暖、用電等費用增加並轉嫁給普通消費者,朔爾茨政府還將面臨社會民生等多重壓力。這些均將對其政策轉型構成挑戰,並進一步牽制德國重塑歐洲領導力。
由此可見,德國在追隨歐盟不斷加碼對俄製裁的同時,自身所遭受的反噬影響同樣不可小覷。若俄烏衝突持續升級,嚴冬將至,歐洲能源危機繼續發酵,不排除屆時德國將面臨供應鏈、產業鏈中斷,工廠停擺等極端情況。作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這樣的極端情況不僅將對德國產生嚴重影響,也將危及歐洲整體工業安全,並對世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也許是時候思考一下,不斷加碼制裁、提供軍事援助,是否真的是止戰促和的正確思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