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

中國日報12月14日電(記者 鄒碩)12月10日,“中國共產黨與人類文明新形態”——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成功舉辦。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郭業洲、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當代政黨研究平臺首席專家吳付來主持開幕式和主旨演講。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主任、世界政黨研究所所長金鑫作會議總結。

本次會議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與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主辦,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世界政黨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當代政黨研究平臺承辦,以“中國共產黨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主題展開研討,包括主旨演講和“結合之道”、“弘揚之道”、“創新之道”專題演講單元。

郭業洲在致辭中指出,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也強調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系列重要論述,闡明瞭中國共產黨和人類文明新形態之間的關係,有力地說明我們黨的百年奮鬥史就是一部探索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人類文明新形態是我們黨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深入把握“三大規律”、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程序、領導人民在推動與世界關係發生歷史性變化、為人類進步事業不斷奮鬥的過程中創造的。

郭業洲強調,人類文明新形態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意義,它確立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世界歷史新方位,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探索、為世界各國的政黨建設提供了新的參照,為世界各國的國家治理、各類政黨的自身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重塑了世界文明的總體形態。十九屆六中全會閉幕以來,在黨中央的統一安排和指揮下,中聯部以多種形式宣介全會精神,國際社會反響熱烈,認為“兩個確立”開啟了中國文明發展史的新篇章。多國政黨政要表示支援我們黨的政策主張,支援我國的統一大業,反對少數國家以民主自由為藉口干涉別國探索符合國情的現代化路徑。今後我們要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胸懷“國之大者”,埋頭苦幹、勇毅前行。努力推動國際社會更加全面、準確、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意義,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前進,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召開。

張東剛在致辭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傳承發展了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傳統,彰顯了人民至上的鮮明立場和價值追求,體現了開放包容、命運與共的天下情懷,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義。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宣示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百年偉業的文明史意蘊,極大地提振了中國人民的志氣、骨氣和底氣。中國人民大學作為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有著鮮明的紅色基因、光榮的特殊使命、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和獨樹一幟的學科優勢,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使命感深入學習貫徹六中全會精神,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張東剛強調,今後,中國人民大學將進一步加強對《決議》精神的學習宣傳和研究闡釋工作,充分運用好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共黨史等學科優勢,肩負起用黨史講理論、用事實講道理、用學術講政治的重大責任;將持續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大發展大繁榮,遵循“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原則,以大格局融通古今中外的各種資源,立足中國國情,聚焦中國問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以大情懷提出中國理論,服務中國需要;將以大視野推動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鑑,理直氣壯地講好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深刻道理,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也為中國與世界的溝通對話提供平臺和紐帶,切實搭建多元文明交流與融合的橋樑,為促進中外互聯互通持續做增量。希望與會專家學者在搭建學科平臺載體、合作開展課題研究、拓展跨學科新領域、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等方面加強溝通、促進合作、凝聚共識,共同推動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學習、研究、落實,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新的智慧和力量。

吳付來在主持會議時表示,《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關於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論述深刻闡明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黨百年奮鬥的必然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引領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正確之路。在中國大地上生成的這種新型現代文明,既是中華文明日新又新的最新形態,又是超越了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21世紀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必將拓展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必將促進國際秩序向著更加公平正義的方向變革,必將引領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本次研討會旨在集各位專家的智慧,更好地學習領會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努力形成理論共識,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和話語優勢提供理論支撐,為生成科學、系統、開放、融通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提出對策建議,為建黨百年曆史條件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貢獻學理智慧。

在主旨演講單元,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原黨組書記、國家宗教局原局長葉小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姜輝,原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委員、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原校委委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韓慶祥,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哲學學院教授韓震,先後以《讀懂中國的“文化秘訣”》《守正創新:以現代視野接續中華文脈》《作為新型文明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文明新形態,從建黨百年到百年變局》《唯物史觀與歷史經驗》《如何理解我們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為題進行發言。

在專題演講單元,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結合之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結合?”“弘揚之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何實現?”“創新之道:中國共產黨如何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等主題深入研討,大家表示,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創造出來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新闡釋。我們要準確認識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豐富內涵、獨特價值、重大意義,從黨帶領人民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百年征程中,深刻體悟我們黨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促進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政黨,進一步增強信仰、信念、信心。同時,深入學習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全會精神往深裡走、往心裡走、往實裡走,為我們奮進新徵程、奪取新勝利、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凝聚信心和力量。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主任、世界政黨研究所所長金鑫作總結髮言。他表示,與會專家學者建言獻策,這對於理解六中全會精神、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兩個結合”之間的互動關係都大有裨益,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國際國內宣傳大有幫助。他表示,中國的成功經驗既是屬於中國的,也是屬於世界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開創對於世界也具有重大意義,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徑,為各國政黨治國理政提供了新的思路,為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為人類社會發展貢獻了新的力量,中國式道路重塑了世界文明的新格局。闡釋好中國文明新形態、在特色中歸納總結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經驗,對於我們講好黨的故事、樹立中國共產黨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義,盼望學界進一步深入探討,從多維度向世界展現中國的經驗和理論。

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中國文明和中國道路研究會、中國藝術研究院、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全球化智庫(CCG)及中國人民大學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101 字。

轉載請註明: 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 - 楠木軒